华人博士妈妈对话《他乡的童年》导演:好学校大多在这两点上做到极致

发布日期:2020-12-18 12:14 本文摘要:原标题:华人博士妈妈对话《他乡的童年》导演:好学校大多在这两点上做到极致 文 李爽 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博士妈妈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本文摘自《成就孩子 好学校为什么重要》一书 在李爽的新书中,她记录了自己与《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的对话,

  原标题:华人博士妈妈对话《他乡的童年》导演:好学校大多在这两点上做到极致

  文 李爽

  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博士妈妈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本文摘自《成就孩子 好学校为什么重要》一书

  

 

  在李爽的新书中,她记录了自己与《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的对话, 关于如何定义教育、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如何不被信息洪流裹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拉至文末有福利)

  

 

  (李爽新书《成就孩子 好学校为什么重要》)

  教育的拿来主义

  李爽:开篇我想问个很大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周轶君:学习之道,从古代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举个例子来说,我现在跟女儿一起学繁体字,这个学习的学字,繁体字上面那个部分,首先是两只手在抓。当然我可能有点望文生义了,但是我感觉古人蛮重视“亲手获得这样一个过程”。

  实际上,中文字里面只要有这个学字头,讲的都是第一手的经验、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比如觉得的觉也是强调需要用双手去抓、用眼睛去看。

  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第二手的、背出来的东西,这个背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能帮助你掌握事实真相和获得真实体验。首先是学习本身不一样比如说中国的应试教育注重分数而芬兰不考试但强调如何让学生掌握技能。

  在课堂以外人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认知也会有差异。你到底是在意表面上它是什么还是在意这件事背后真正是什么。

  我前几天读到一个故事,讲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就带他去看鸟,看到一种鸟,爸爸就会说,这个鸟,中国人叫它什么,英文里叫什么,但是这些名字跟你都没有关系。你仔细看它在扇动翅膀的时候,是为了清洁身体,还是在啄羽毛?一次真正的观察,比学到什么词汇,能拿出来炫耀什么更重要。

  李爽:这涉及了个体的教育、知识体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把学习的根本忘记了,把学习的方法忽略了,把学习的目的简化了?我个人认为重新定义教育的概念很重要,特别是对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而言。

  周轶君:重新定义教育的概念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也特别难。

  举个例子,我有个亲戚是老师,他就不喜欢看《他乡的童年》。他说,对在一线真正做教育的人来说,现实情况完全不一样:我走进一个教室,有40个孩子,跟只有30个或者20个孩子完全不一样。还有如果之后的应试标准不变,那么教育的概念是很难改变的。

  当然,高考实际上正在改变。但这个改变的效应还没有抵达教育的每一个层面,大家知道了高考会考一些书本上不能找到答案的东西,但要怎么改,还是没有人知道。之前的教育习惯了教会孩子考试,现在转为关注提升孩子的技能,家长对这样的转 变 还不 适应,会有恐惧。这种情况很难改变。

  有一点我想向你请教的就是:每个人都想做精英。英国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竞争激烈,对吧,英国跟芬兰是完全不一样的,那英国怎么看竞争这件事。

  李爽:我会归结于体系问题。价值体系、评价体系、社会整体的体系。到底谁是鸡谁是蛋。是教育改变社会,还是社会改变教育。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再加上英国整体的教育目标不一样,当然会形成各个国家对竞争不同的看法。

  比方说竞争不是英国所追求的,因为从竞争的本质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极致的思维,英国人是不太接受这个概念的。

  因为觉得每个人都要学会竞争。所以我们都要让自己做到极致,把自己逼到极致,而这个“极致”不是指个人的潜力的极致,而是全社会都认同的一个标准的“极致”。但西方社会并不要求每个人做到极致,因为社会承认每个人跟别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应该平等、自由地生活在一起,组成和谐的多元化社会。

  所以竞争是有的,但前提是有上面所说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还有能力竞争,没问题。但肯定也有很多没有条件竞争的人,社会就不能鼓励全员竞争。

  那么回到教育这个问题,整体来说,英国人相信每个人的生存权不光是指吃饱穿暖,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现在也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些都是英国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再有就是整个社会要基于科学来运行。再多说一点我们有时候会评论说是因为他们文明程度高。如果回顾历史说到文明的英文civilisation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教育。

  周轶君:在纪录片播放后,我收到很多的反馈,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历史和国情那么不同,对社会的认知那么不同,到底有没有相互借鉴的意义?

  以你我的观点,肯定会说,任何事情都要本土化,根据我们的社会的情况,有好的东西我们当然要拿来主义。日本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拿来主义。你觉得呢?

  李爽:这也是我刚才想跟你讨论的,回到你刚才提到的那个亲戚。他不看你的纪录片,因为他很实际,他知道好的东西非常多,但是我们都能拿来吗?从根本来说,教育是意识形态的东西,那意识形态能拿来主义吗?我个人的回答还是能,或者说我相信能,我也认为有必要。

  有人会说,我改变了有什么用?社会环境不改变,我待的小环境不改变,个人的改变可能反而会是更痛苦的。但就是因为寻求改变,才会有各种形态的学校出现,还有很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

  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理解,就看拿来主义到什么程度。比方说英国,英国人觉得数学教育不够好,所以就引进了新加坡数学和上海数学的教材,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拿来主义。

  而在真正的实践中,有些学校确实在采用这些新教材,但是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术比较好的私立学校都没有采用这个教材。他们认为现在的上海数学和新加坡数学只适用于小学阶段,跟他们现有的GCSE和A -Level-的衔接没有打通,所以这些学校不肯尝试。

  我们知道英国的小学是没有教科书的,都是老师自己来做每天的课目。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个老师的特点,老师和学校都有在教材选择和采用上的自主性。

  就这点而言,我觉得与其说拿来主义,不如说我们应该开阔思路,给教育更多的选择。

  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单一思维,我们很喜欢面前只有一条路径,这样好像很简单,只要大家吃透了这条路,就在这上面走就可以了。如果可以,我们不想做选择。

  不光是国内的家长,包括到这边的很多中国家长,总是说,英国怎么这么烦呀?又是纯男校、纯女校,还有混校,入学一会儿4+一会儿7+,考试还有5个委员会,怎么搞得这么复杂。其实英国人把体系搞得这么复杂,就是想告诉你:家长,你是有选择的。

  我记得有一次讨论对成功的看法时,我家女儿曾经说,英国人说我没有成功,那是社会的问题,所以我要改变社会;中国人是反过来的,如果没有成功,那就是我的问题,所以我要改变自己。

  还是说你那个亲戚,可以这样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