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前新生院长演讲揭露扎心真相,糟糕的父母永远在替孩子思考

发布日期:2020-12-10 12:43 本文摘要:原标题:斯坦福前新生院长演讲揭露扎心真相,糟糕的父母永远在替孩子思考 本文转载自夏天的陈小舒 (ID: Shu_DrChen) 孩子过着清单式童年, 父母也处于高度焦虑 前两天看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讲,她说,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

  原标题:斯坦福前新生院长演讲揭露扎心真相,糟糕的父母永远在替孩子思考

  本文转载自“夏天的陈小舒” (ID: Shu_DrChen)

  孩子过着“清单式童年”,

  父母也处于高度焦虑

  前两天看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讲,她说,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给孩子创造一个清单式的童年。”

  孩子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因为每一分钟都要好好利用,课外活动、补课、兴趣爱好都为进一个好大学而服务。

  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不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我们暗示、唠叨、甚至讨价还价地让孩子把清单上的事做好,充当着私人管家、辅导员等多重角色。

  但这样的后果是,我们让孩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自驱型成长的机会,创造了我们满意的“傀儡人生”

  但另一个事实是,即使是提倡科学育儿,付出了再多时间、资源陪伴孩子的高知父母,在育儿方面仍然感到深深的焦虑——还不够。

  先来看几组数据:

  1.

  62%的父母愿意为孩子牺牲自我,希望他们能够成才,26%因此改变了工作模式。

  ● 为了攒出孩子的教育费,近半数(48%)的父母放弃了私人时间/爱好活动,而37%已经大幅减少或完全停止休闲活动和度假。其中千禧世代和X世代父母放弃更多。

  ● 近三分之二(64%)父母担心没有为孩子做到最好。

  # 数据来源:2017年汇丰银行《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

  2.

  68%的中国父母感到教育焦虑,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

  ● 绝大多数父母(81%)同意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比爸爸多,有29%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且爸爸的学历越高,参与度越高。

  ● 2-5岁的家长最注重孩子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软实力方面的培养,认为其比分数重要。

  超过44%的父母认为,超纲教育十分必要,其中80后家长比例最高(25%)。

  # 数据来源:2019年智课教育《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

  3.

  20%的父母曾在生活中被别人认为是“糟糕的父母”,而说这句话的人最可能是被访者的父母。

  36%的人认为自己作为爸爸/妈妈表现不佳,平均每周多达7次认为自己是位“不合格的父母。”

  ● 超半数父母为自己频繁对孩子发脾气而内疚,61%的人希望能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 数据来源:健达巧克力,样本数1500人

  前段时间看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赵昱鲲的一条书评,完美地化解了我“作为最不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家长”的焦虑:

  “家庭的正面支持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别明显错过某方面的发展就行,我们更需要关注负面效应。

  大意是,每个人的天资是注定的,不是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逆袭成多了不起的人。我们做得好,只是不给小树苗的成长设置障碍而已,谈不上什么多大的促进。

  这是为什么经常有父母,工作太忙,没有天天给孩子读绘本,辅导作业,甚至没有怎么管孩子,孩子其实也成长得不错的原因。

  父母不需要在某方面做得多么好,或者要为孩子做多少事,才称得上合格,更重要的是,不要做毁掉孩子而不自知的事,就已经是不错的父母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负面事件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正面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避个坑,聊聊为什么童年阴影那么深刻,以及什么是糟糕的的教育方式吧。

  为什么童年阴影那么深刻?

  先来说说为什么我们很难忘记一段负面回忆。

  以我自身为例,上初中时,我是个数学总学不好的中等生,在挂科边缘徘徊,一直是数学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

  有次和后座同学聊天时大笑被抓到,他把粉笔掷向我,冷笑地看着我:“就你那个蠢样子,逻辑思维为负数,一辈子别想好数学。”更深的记忆点是,全班人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我像被椅子困住了似的,全身都在发抖,拼命不让自己哭出来。

  很幸运的是,我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放弃数学,我遇到了一位很合拍的补课老师,他把我的数学从90拉到了140+,过程是带着那股想证明自己的恨劲儿,默默刷了两个月题。在摸底考宣布成绩的时候,我白了那位撂狠话的老师一眼。

  十多年后,我可以心平气和地去拜访他,了解他当时的恨铁不成钢,但那个小时候的我,只有薄薄一层自尊心的小姑娘,永远不会原谅他。

  很好笑的是,我现在还能清楚记住他镜框的颜色,却几乎快忘了那位对我帮助更大,给我耐心讲题的补课老师。

  看,我们很难忘记过去消极、负面的回忆,它们并不会随着时间变淡,这是一种人类进化而来的适应性反应,原因是人们只有深深地记住某段的惨痛回忆,以此为戒,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比如一次虎口脱险的经历。

  有很多研究为此提供了依据。Rothbart等人(1986)的研究证实,越是负面的印象,形成时就容易,想消除它就越难。Gottman指出,一段感情的发展,其中正面互动的次数至少需要是负面互动的5倍以上,负面事件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正面事件。

  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活中,糟糕的事更容易发生,也更难被治愈,甚至会影响成年后的身体健康。前美国儿科学会会长曾说:“童年时不良的经历是如今我们所面临的唯一的,最大的,未能解决的公共健康威胁。”

  那些夸张的标题,“毁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一句话让孩子讨厌你一辈子”,这样一想是不是还有点道理?

  少给孩子制造点“童年阴影”,手/口下留情,其实就是当好父母的核心。

  糟糕的育儿方式

  具体来说,什么是糟糕的育儿方式呢?

  1. 给孩子贴标签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