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看美国孩子如何用三重专注力巧妙化解冲突

发布日期:2020-11-25 08:38 本文摘要:原标题: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看美国孩子如何用三重专注力巧妙化解冲突 本文内容摘自《 三重专注力 》一书 作者 哈佛心理学博士Daniel Goleman 麻省理工学院Peter Senge教授 编辑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一张图化解冲突 孩子们发生冲突时,我们一般会怎么做

  原标题: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看美国孩子如何用三重专注力巧妙化解冲突

  本文内容摘自《 三重专注力 》一书

  作者 哈佛心理学博士Daniel Goleman

  麻省理工学院Peter Senge教授

  编辑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一张图化解冲突

  孩子们发生冲突时,我们一般会怎么做?可能会安慰他们冷静下来,或者赶紧分开他们,或者要求他们向彼此道歉——这样做固然有效,但真正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己化解冲突。

  有一个视频曾经传得非常火:三个一年级小男孩围坐在一起,探究他们刚才在操场上玩,怎么就打起来了:

  

  “我们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这让对方很受伤,于是对方就说了更多更难听的话,结果我们也受伤了,又说出更多更难听的话,最后就打起来了……”其中一个小男孩说。

  他们把导致冲突的两大变量,都拎了出来: 一个是“难听的话”,一个是“受伤害的感觉”,一个变量的增强,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增强,如此循环,互相影响。

  为了更直观体现这个循环,他们画了这样一张图:用箭头连接起来两个变量,形成一个圆圈。

  要避免冲突进一步发酵,就得尽快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另一个男孩指着图上被划掉的部分,补充道:“我们考虑了很多方式,但都不奏效,说‘对不起’可能有些效果,还有别的一些方法,下一次,如果我们快吵起来了或快打起来了,我们会试一下这些方法……”

  这张图非常简单,但孩子们解决冲突的思维方式却让人震惊,每个人不仅关注到了自己,还关注到了对方,关注到了几个人形成的这个小社会,进而提出了奏效的建议,从根本上化解了冲突。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而在于他们掌握了“三重专注力”。

  每一个孩子

  都具备系统思考的潜力

  所谓“三重专注力”,是现今欧美教育界非常时髦的理念。

  “专注力”其实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关注自己;第二重,理解他人;第三重,理解更大的世界。只有当孩子彻底理解这三重境界,并知道如何把三者组合成系统,才能在面对冲突时考虑更周全、解决问题时看得更长远。

  我们不妨再回到上文提及的三个小男孩身上。

  这种团队合作、寻求共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所有教育者都在致力于培养的品质。

  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个视频有一个相当微妙的转变:只有当我们从内在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系统(问题)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带来改变系统的力量。

  就好比,也许老师可以试着去干预,让孩子们不要打架,告诉他们需要改变的行为,但真正重要的教育,在于引导孩子主动关注认知(受伤害的感觉)和行为(难听的话和打架)不断互相加强的过程。

  这是一个高度成熟的互相学习的过程,包含用于转变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行为的方式,而这些都需要复杂情境下的“双向意识”训练——让孩子从自己的视角中抽离出来,学会理解他人,理解整个事件其实是一个可以改变的系统。

  比如前面三个小男孩中有一个,到最后甚至提出,“如果这个循环图里是‘好听的话’,或‘感觉良好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孩子经过这样的训练后,会有一种被开启的感觉,或者说,感到被赋能了,在这些本来会让人拥有无力感的冲突情境中, 他们感到自己从“受害者”或“无力者”,转向了“责任者”或“有能力施加影响的人”。

  初中生在课堂上规划公园

  在观点冲突中求同存异

  当孩子们年纪更大了,他们不仅要学会怎么交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社交能力运用到沟通和合作上,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不断在观点碰撞和求同存异中,找到更多真实问题的答案。

  我曾经参观过在亚利桑那州的一所中学。我们走进了一个八年级的科学课堂,马上就发现了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这个教室居然没有老师,因为一些学生在图书馆做调研时遇到了问题,老师就离开教室去帮其他人解决问题了。

  那么,在没有老师的教室,这30多个14岁的学生会一片混乱吗?

  恰恰相反,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不在,都在忙于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要在城市北部建造一个新的公园。他们以两到三个人一组,都在忙碌地工作。关键在于,这不是课外活动,而是课内活动,这个学校整个八年级的科学内容的学习被编织进了一个实际生活的项目中。

  一年时间结束后,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建议汇报给这个公园的委员会,以此作为一年学习的总结和高潮,这对学生来说极具趣味性。

  这个时候,两个男孩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他们正在设计公园里应该如何规划小径,有几个不同的方案选择:

  

  学生A的计划是让公园小径经过一片风景优美的区域,根据他们之前的模型来看,这个选择会有更多步行的人经过,所以他觉得会带来更多收入,但问题是有一个古代遗迹离这个地点很近。

  学生B就觉得,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虽然短期内会有更多收入,但是这个小径的路线网络,可能会令另外一些人感到历史遗迹未被尊重,长期来看,大家很有可能不太喜欢这个公园,因此长期收入可能会下降。

  ……

  

  当两个孩子从事这样的思考时,遇到观点碰撞时,不会因为对方与自己不同就发生矛盾,因为他们都非常清晰地明白到—— 我们都在为共同的目标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是都分别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换句话说,看到了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

  系统化思考的九大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