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博士妈妈对话《他乡的童年》导演:好学校大多在这两点上做到极致(4)

发布日期:2020-12-18 12:14 本文摘要:那你觉得父母的心态有什么不一样吗? 在 中国,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摆脱出身往上走的,而在英国还不能实现这种流动,对吧。 或者说要实现起来比中国更困难,中国还是有许多寒门出贵子的例子。 那么你觉得是中国教育
那你觉得父母的心态有什么不一样吗?

  中国,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摆脱出身往上走的,而在英国还不能实现这种流动,对吧。或者说要实现起来比中国更困难,中国还是有许多寒门出贵子的例子。那么你觉得是中国教育下的考试制度更公平,还是英国的这种制度更公平?

  我并没有很多严谨的数据,只是通过看一些纪录片,了解到英国的这种阶级流动性非常不好。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它可以延展出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用好坏来定义它。

  英国的每一个阶层,各有各的安乐。

  在剑桥的时候,我一个中国的朋友在那里做助教,他跟他们学院的那个门卫私交很好。那个门卫有一次带他去一个啤酒吧,因为他是个助教,也相当于学术人士这个阶层吧。那个门卫坐下来环顾四周,跟他很骄傲地说,你不属于这里。

  他的意思是他觉得这个酒吧是他们工人阶级的,属于他那个阶层的,而我朋友这个知识分子不属于这里,当然他并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

  那么是不是再延展一下,这两个国家的中产阶层是不是都希望不断往上走,为此殚精竭虑,不然就会掉下来。印度电影《起跑线》说的是同样的情况,中产阶层总是如履薄冰,想往上爬,但也可能会跌下来。

  李爽:比起竞争,英国人更喜欢谈论公平。关于阶层,我们谈得更多的就是阶层的固化,现有的阶层被固化了。英国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同时也有第二庞大的工人阶级,占据最顶层的上流社会比例最小。英国的阶层固化表现为很多人在他自己的阶层里头觉得很舒服,并没有太多的动力要往上爬。当然,每个阶层都会有一小部分比例的人想往上走,这部分人更多的是外来人员,就是移民的二代。

  固化的另一个表现是,上升的通道非常狭窄,凭好的教育和分数上升到顶层基本是不可能的,反而更多的是凭借婚姻,或者经年的职业累积成为这个国家顶尖的精英,从而改变中产的地位。

  考试,在教育里,或者在人类社会里变成了我们避不开的概念。如果把考试范围扩大,面试都算在内,就是选择的必经程序,其实哪个社会都避不开,即使在芬兰也避不开,在申请工作的时候,公司也有自己的选择程序。因此考试在任何社会,都是相对公平的手段。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唯一的手段。

  在英国,考试就没有这么重要,有50%的学生不会上大学。不一定是这些人的学识不够,而是提前就分流了,有些人觉得当电工很好,就像你说的那个门卫。他觉得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每个月收入2000英磅,下了班还有时间去喝酒,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很轻松。

  而进了金融城的那些精英,做股票,或者是期货,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上班,晚上10点才下班,一周要工作6天。基本上每分钟的交易都可能是成千上万英傍,输赢都在一秒之间,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他可能年薪10万英镑但交完税以后拿到手的只有6万多按他的工作小时数可能平均每小时只有2530英镑从这点来说他跟一个门卫的时薪数相比单纯从数字来看是差不多的。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还是看个人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