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知家庭“鸡娃”观察:有追求,但不强求

发布日期:2020-12-21 11:52 本文摘要:原标题:德国高知家庭鸡娃观察:有追求,但不强求 作者 无才姐 公众号 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 德国家长的鸡娃模式和德国的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八个字: 循序渐进,路径多样。 一方面,教学内容和要求比较符合孩子的成长

  原标题:德国高知家庭“鸡娃”观察:有追求,但不强求

  作者 无才姐

  公众号 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

  德国家长的鸡娃模式和德国的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八个字:

  循序渐进,路径多样。

  一方面,教学内容和要求比较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幼儿园阶段不提倡学前文化教育;小学阶段以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为主,难度和强度偏低;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增加,要求孩子在学习上投入更大精力;真正的拼搏在大学阶段,毕业率极其感人。

  很多孩子甚至上了大学才明白什么叫做用功,才开始真正发力。

  总之,小时候使劲玩,长大了使劲学,到了什么年龄承受什么压力。

  将拔苗助长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另一方面,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考大学的路也不是唯一一条。

  德国有成熟发达的职业化培训机制,能够充分做到人尽其才。

  社会分配相对平均,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距不大,流水线工人买房买车不是梦,所以高学历不是对所有人都具有致命吸引力。

  而且,德国教育系统中设置了很多“曲线救国”的可能性,每一次分流后偏离“学霸路线”的孩子们,都还能通过其它路线进入大学校园。

  这两个重要特点决定了德国教育的大环境相对宽松,家长也比较放松。

  尤其是蓝领阶层,没有太大的鸡娃动力。

  学霸路线VS职业学校路线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拥有更好的前途。

  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可以从三四年级开始明显地感觉出来。

  因为德国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正式计算分数,而四年级就面临毕业升学了。

  这个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家长群里询问作业和谈论考试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似乎所有人都开始严阵以待了。

  但是紧张归紧张,大多数蓝领家长“鸡娃”都没有什么章法可言,通常是考不好才着急,想起哪出是哪出。

  他们通常采用的手段有:惩罚、盯作业、有一搭没一搭地刷些题。

  效果只能说,非常一般。

  好在他们也能够坦然地接受结果,四年级忙完了,该上哪儿上哪儿,大人孩子都挺开心。

  甚至,有的孩子虽然达到了文理中学(学霸路线)的分数线,但优势不很明显,本身也抗拒学习压力,这些家长都会通情达理,支持孩子“降级”选择职业学校的路线。

  放着好好的大学不考,跑去上职校,这对中国家长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不知道有多少同胞跟我说过,这些人怕是疯了吧?

  其实,对德国高知家庭来说,这样的选择同样也难以接受。

  我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朋友就曾经因为孩子没有考上文理中学郁闷到不行。

  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脱离“学霸路线”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环境,曲线虽能救国,却意味着有很多弯路要走。

  (德国升学路线及对应学龄)

  比起蓝领家长,德国的高知家长显然没有那么随性。

  他们的目标感和信念感更强,对子女的期望也更高。

  “学霸路线”是他们的默认设置,并且很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对于德国教育体系看似美好的外表下埋着的大大小小的坑,他们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四年级即升学分流显然过早,对于晚熟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公。

  比如,所谓的“曲线救国”只在有限范围内存在,像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比如,德国中小学对语言的要求非常之高,失语言者失天下。

  比如,虽然教学内容大致符合成长规律,但会在某些年级突然增加学习强度和难度,“五年级哭一年”不是随便说说。

  比如,文理中学每年有一定的淘汰率,能够坚持到高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放在德国高知家长身上也是一样。

  学习越好就意味着将来的选择越多,能走的道路越宽,这些认知他们也和我们没什么不同。

  所以他们也是“鸡娃”的,从孩子很小就开始下一盘很大的棋。

  德国高知家长“鸡娃”

  很早就开始下一盘大棋

  大麦最好的闺蜜K,爸爸是牙医,拥有自己的诊所,妈妈是五百强中层管理人员,可谓典型的德国高知家庭。

  他们居住的片区是著名的富人区,大佬云集,群英荟萃。

  那个小区自带神秘气息,据说每天四五点之前都不会有孩子在外面玩耍,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家练琴。

  这和其它地方一到下午呼朋引伴疯跑疯玩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大麦和K曾经上过同一个幼儿园,小学阶段分开各自就近入学,现在又考入同一所中学,还成了同桌,一半靠缘分,一半靠努力。

  父母的努力。

  K的妈妈原本和我只是点头之交。

  大麦四岁那年生日邀请K来家里做客,K的妈妈第一次来到我家。

  当她看到大麦满满一书柜的中文书时,久久驻足,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