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的孩子性格最好也走得最远

发布日期:2019-12-18 09:45 本文摘要:原标题:慢养的孩子性格最好也走得最远 文 钱儿妈 本文摘自《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各大电商平台有售 儿子放假前拿到了学期成绩报告单。 因为没有横向对比,所以只能对照看看跟上学期的自己有什么进退变化。 儿子十分淡定,因为有些科目比他预想的竟然还好。

  原标题:“慢养”的孩子性格最好也走得最远

  钱儿妈

  本文摘自《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各大电商平台有售

  儿子放假前拿到了学期成绩报告单。因为没有横向对比,所以只能对照看看跟上学期的自己有什么进退变化。

  儿子十分淡定,因为有些科目比他预想的竟然还好。而我和韩先生,也觉得整体满意。即便看到个别小分有那么一点点拖后腿,也相信孩子心里更清楚,不需要多说。

  今早刚一睡醒,儿子就钻进卧室,跟我聊上周刚买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那是一个完整版的英文原版全本,儿子说刚看了几十页,决定暂时放弃,还是回去看Classic版(给青少年的简化版)的名著。

  这些话不是来征求我意见,而只是一个正常告知。我追问了一句这个决定的原因,他说,开头介绍部分太繁琐了,看着有点累。

  我笑笑说,挺好,怎么舒服怎么来。他走出卧室前回头说,事实证明你说的还是对,直接读全本压力太大,先读Classic版,再往上读可能更合适。

  愈发觉得,对孩子可以慢养,但养的是慢下来的心,而不是慢下来甚至停滞不作为,大撒把的行动。而如此,或许孩子会回报给你一个快进版的结果,也或者并没有。但无论怎样,你都会看到他们越来越独立,自信,有主见,以及愿意拼搏向上的主观意愿。

  谈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段往事。

  从学过、学会到会用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很重要

  有天放学回家,儿子没有例行从学校带每天的阅读书回来,问他原因,他一笔带过地告诉我,老师说今天起我达到free reader(自由阅读)程度了,不需要从学校再带书,回家自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每天写读书笔记就行了。

  学校里学霸很多,所以我估计肯定是班里大多数孩子早就达到这个程度,而我们只是正常进度略慢,因而并不觉得意外。无论怎样,总是为孩子的小小成就开心的。

  唯有心里的一点点遗憾是,学校的书,无论难易程度安排,还是类别交替,都既科学又经典,是很好的循序渐进锻炼。但如今可以自如选择了,肯定不能由着孩子成年都读那些他读来打发时间的书,因此选择和安排的重担,就得落在家长身上了。

  于是我和儿子开始以周为单位制定书单,他每天倒是如约读完然后写笔记,一切都挺顺利,但我观察他所写,心中总觉得他的实际水平,并没有老师评估的那般好,因此决定找机会跟老师谈谈。

  时机来得很巧,那天去学校取东西,正好碰到副班老师。非常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告诉我,班里竟然只有三四个孩子达到free reader程度,大部分都在兢兢业业地按照学校的书单每天继续读着。

  我详细询问了这种进度的评定和考察标准,老师告诉我说,最初会有一个测试,确定了孩子的阅读级别后,就以此作为起点,按照固定书单往下继续。

  简言之,同时开始按书单阅读的两个孩子,一个从中级开始,一个从高级开始,那肯定是后者先达到终了。儿子成绩较好,因此起点定得较高,又每天都高速完成阅读计划,所以进度一点都没落下就完成了。

  这基本印证了我心里的猜测,虽然完成了书单,但从孩子的写作输出来看,大量阅读,并没有大量转化为生产力,他的阅读难度,与写作产出质量,完全不成正比,因此我并不认为他真的达到一个扎实的free reader水平。所以我问老师,是否可以返回低一个级别,让他重新回到书单行列,继续每天带书,同时我们也会帮助他选择一部分进行精读?

  老师的脸上是大写的意外,她有点犹豫,但继而又说,如果您这样说,那么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家长自己提出让孩子降低级别这实在比较难得。其次,从读书笔记来看,他真是班里读书最多的孩子,甚至连课间户外活动,他也经常抱着书在看。但是,从课上观察,我确实也认为外教给他定的级别略高,可能是源于他最初的考试成绩确实很好。

  我赞成您说的,他更多地关注故事情节,而对写作的基本要素,比如一些情境、环境、人物心理描写,他是不太关注的。对于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正式与非正式英文),有时也不是驾驭很好。

  因而老师也赞同儿子继续书单+精读的计划,只是她怕刚被告知升级不久,再重新开始,会打击儿子的自信心。这我一点都不担心,以我对儿子的了解,他完全不介意也不知道别人的进度,只要不告诉他降级,继续带书他不会有异议。于是和老师商定,告诉儿子他进入了free reader plus(自由阅读附加计划)阶段,他肯定能接受。

  果然,两天后,儿子开心地又带书回来了,皆大欢喜。

  解决了学校端的问题,我开始考虑我们在家能帮他些什么。每天学校指定的一本书,平均100页左右,他基本从无例外都能当天完成。但这种速度下,确实只能关注情节,很难注意细节,因而也缺乏思考和总结。

  可同时,精读这件事,是需要有人陪伴和引导的,每天这么大的阅读量,家长想提前备好课陪孩子,可行性也不是很高。

  此时如果降低阅读量,单凭孩子自己,依然是无法进入精读状态的,反而可能因为强度降低而懒散。所以思来想去,我觉得可以在保持当下阅读量的情况下,通过深度讨论,让孩子自己去书里找他需要的东西。

  方式上,我们从两个角度切入:

  

 

  第一,在他每天给我的数学课中,加入更多互动元素。

  第二,每周安排一到两次精读,外加拓展话题的深度讨论,并行之于文字。

  

 

  听上去有点繁琐,但执行起来我却无比享受和庆幸。曾经觉得关注孩子已经很多了,可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发现,学过到学会,学会到会用,会用到成为下意识,中间有很多路,你不能告诉孩子怎么走,更不能替孩子走,但却至少可以扶他们一把。

  “孩子做老师,我做学生”的数学课

  如前所写,数学课是为了帮他织补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而为之。一年级的部分,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作为老师,儿子十分尽职,为了给我讲解明白,他开始对题干格外上心,对题目中的小小陷阱,也都能及时识破。做一个主动的讲解者,其收获远远大于被动的听者。

  但这些知识是不是稳固呢?未必。所以学生我就对老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我都不用做作业呢?

  儿子一拍大头,对啊,这不行。很快,他给我做了属于我的笔记本。

  然后又准备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