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性格养育放在第一位:一位博士爸爸的忠告

发布日期:2019-08-17 09:52 本文摘要:原标题: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性格养育放在第一位:一位博士爸爸的忠告 文 程毅博士 美国材料科技公司科学家,两个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我们做父母的常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 们又常常听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种说法。 但仔

  原标题: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性格养育放在第一位:一位博士爸爸的忠告

  文 程毅博士

  美国材料科技公司科学家,两个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我们做父母的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又常常听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种说法。

  但仔细想一想,我就发现这两句话不能放在一起仔细推敲。为什么?

  首先,马拉松作为一项长跑运动,比较忌讳的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如果开始跑快了,后半程就会容易出现“撞墙”或者“抽筋”等状况。

  其次,马拉松比赛的赛道是事先设计好的,而人生的道路是需要自己去寻找人生方向的。

  到底什么才是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让他可以在人生的马拉松中从容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我的马拉松跑友+教练Digger,不仅自己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还成功培养出了三位优秀的名校儿女。他悄悄告诉他的育儿秘诀:

  

 

  “多陪伴少教训,

  多鼓励少批评,

  多付出少计较,

  做孩子们的啦啦队,

  偶尔上场

  做一下“教练”或者“领队”,

  尊重孩子的选择,

  培养好性格。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多么简单质朴的一句话!

  回首自己以及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们各式各样的人生, 我发现,性格培养真的是第一重要,学业上的成就实在是微不足到,特别是当你把时间的坐标拉到人生的长度,这个效应越明显。

  想一想,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上这个智力开发班,那个早教兴趣班,操碎了心。

  很多时候,“短期功利主义”让我们把知识的“有用性”局限在极其小的范围内,而忽略了那些“没用的”学习和活动带来的长期的、深远的性格上的影响。

  早期性格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模仿出来的

  我觉得,孩子早期的性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模仿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父母的性格特征,所以你可能会说,看吧,先天的基因决定了性格。

  尽管我们的一些遗传物质会影响到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早期对双胞胎的研究就证实了人格的形成受到某些遗传的影响。

  但我不相信性格都是天生的,很大程度都和境遇有关。很多孩子的性格,你最后发现都是随他们父母或者父母之一,你可以说是遗传,也可以看成是从小的家庭影响。

  我更愿意相信,性格和童年的经历,还有成长的环境很有关系。母的言传身教, 还有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格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都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说,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到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前美国第一夫人回忆童年时,自己的母亲为母则刚、对孩子直言不讳的故事。

  打个比方,家长可能会和孩子说1000遍,过马路之前,要停下来左右看,再过马路。但是如果父母自己在过马路的时候,并没有停下来左右看,孩子就不会听,因为你的行为举止和你的言论是相悖的。

  我们在棉花糖实验中,就提到了操作实验的大人的诚信程度,会影响孩子在实验中的行为。

  再比如,如果我平时不喜欢社交,容易暴躁,发脾气,对孩子没有耐心。那么孩子自然也会模仿你的行为举止,由此带出来的性格自然也不好。

  这个时期光靠说教是没用的,必须靠父母自己的言行来示范。所以父母言行一致,才不会让孩子困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说过,“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而按照他的理论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儿童成长期的影响最为深远。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虽然在他九、十岁时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就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但他并没有让杨振宁只在数学方面加强学习,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丰富和培养他。

  在杨振宁初中一年与初中二年之间的暑假,他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丁则良教杨振宁读《孟子》,以及许多历史知识,是他在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

  《孟子》里所蕴含的丰富哲学理念及崇尚道德的观念,对杨振宁以后的研究思路、以至一生的成长,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