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教授妈妈自述:女儿上小学才惊觉,完美的普职分流政策却暗藏着“拼爹”的小升初(4)

发布日期:2021-10-12 11:24 本文摘要:它 给教育本来的样子,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 的理念值得讴歌的同时,政策落地后产生的后果却也扑朔迷离。 即便如此, 荷兰的教育现状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警示和避坑指南。 警示1:教育分流巩固阶级分层 现有社会的不

  “给教育本来的样子,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理念值得讴歌的同时,政策落地后产生的后果却也扑朔迷离。

  即便如此,荷兰的教育现状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警示和避坑指南。

  警示1:教育分流巩固阶级分层

  现有社会的不平等,哪怕再小,也会通过教育分流被放大。在荷兰,虽说鸡娃尚未普及,教育分层仍导致不同阶层的孩子很难实现阶层之间的流通。

  消除内卷光靠教育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质量以及出路都是迫在眉睫不可小视的问题。

  否则分流双减可能只会引发更加畸形的内卷。

  警示2:分流不宜过早

  理想的分流应该是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理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选拔机制来支撑,也需要把分流推迟到孩子足够成熟能够作出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的时间。

  Marjolein Moorman是一位四处奔走,不断为教育机会不平等发声的荷兰政府官员。

  她在采访中多次说道:

  

 

  我们教育系统的初始理念是让每个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不必须出身在富裕的家庭,才可以上大学预科(VWO)。即使你的家庭不富裕,教育系统也可以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潜力。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条件不够好的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也不会带孩子去图书馆、逛博物馆看展览(虽说是免费的),甚至连买电脑的钱都没有。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如果一个孩子需要在11岁之前完全靠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结果就是,大概率来说,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很难跳出贫困的陷阱。

  荷兰教委今年年初的一份报告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