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教授妈妈自述:女儿上小学才惊觉,完美的普职分流政策却暗藏着“拼爹”的小升初

发布日期:2021-10-12 11:24 本文摘要:原标题:荷兰教授妈妈自述:女儿上小学才惊觉,完美的普职分流政策却暗藏着拼爹的小升初 文丨地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 (ID: yemaxiaoya) 学院君说: 双减出台,不少家长表示教育的焦虑有所缓解。有数据显示,对成绩感到最焦虑的当属面对

  原标题:荷兰教授妈妈自述:女儿上小学才惊觉,完美的普职分流政策却暗藏着“拼爹”的小升初

  文丨地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 (ID: yemaxiaoya)

  

 

  学院君说:“双减”出台,不少家长表示教育的焦虑有所缓解。有数据显示,对成绩感到最焦虑的当属面对“分流”这一分水岭的初中生家长。而实际上,这一模式已存在于欧洲许多教育系统中。

  本文作者是一位欧洲生活十多年的母亲,她以荷兰教育体系为例,详尽分析了荷兰分流政策实行后的现状,以及我们从中能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在各个不同的教育支流间架起桥梁,使所有身处不同阶段的人们,同样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7月底“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涌现出一批“双减”“分流”对标欧洲先进教育系统的分析。

  不可否定的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尤其是职业教育做得比中国更加多元化、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天性。

  然而,在欧洲生活了十多年,作为一个要在欧洲养娃的老母亲,我也忍不住问自己:欧洲孩子的人生路,例如谁上普高谁去职校,就真的只看他们天性爱好和能力吗?

  如果教育改革完全照搬欧洲的教育系统和分流机制,内卷就迎刃而解了吗?

  我看未必。

  扮猪吃老虎的小升初

  在荷兰这个“童年幸福度”全球第一的国度成长的玛雅小姐姐,九月初刚满4岁。

  她怀揣着身为文盲(例如以4岁的高龄仍然不认识4这个数字)的骄傲和自豪,兴高采烈地去上小学了。

  4岁就上小学的荷兰娃也并不是比较早熟。在这里,孩子们要上8年小学(前两年相当于有组织有纪律傻玩的学前班),毕业时他们和其他国家的娃一样,都是12岁。

  从表面看来,荷兰小娃的学术生涯是以玩乐开始,教育系统也是佛系到没朋友:4岁能数到5,6岁才开始扫除文盲学拼读,9岁才开始有一丢丢家庭作业,12岁能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就相当优秀了。

  然而,在小学尽头等着12岁荷兰孩子们的,却是决定他们人生轨迹的小升初全国统考(CITO)。

  荷兰教育系统简易示意图

  来源:公众号此荷兰非彼荷南

  这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升初的考试,会让孩子们去向三种不同的中学。

  

 

  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大概排名前25%),直接进入大学预科(VWO),连着读6年中学。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人,中学顺利毕业之后可以任意挑选心仪的大学和专业,直接升入研究型大学 (WO)深造。而研究型大学不可以拒绝学生的申请。

  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大概排名25%到前50%),则进入普通中学(HAVO),读5年中学之后进入应用技术类大学(HBO),学习偏应用类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排名靠后的孩子们(后50%),则进入初级职业学校(VMBO), 类似于国内的中专,从中学时期就开始接受偏重实践的职业培训。一些孩子中学毕业之后(16岁)直接工作,剩下的可以继续念中等职业学校(MBO),再多学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

  

 

  明眼人看到这里已经秒懂:小升初之后,一部分孩子基本上大半个身子都进入了大学,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和学术say bye,直接为进入劳动市场作准备。

  此时的分流对他们日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西欧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如荷兰)真的像网传的那样行行出状元,英雄不问出身吗?

  是也不是。

  上了职业学校发展得特别好月薪碾压大学教授的“蓝领工人”绝非凤毛麟角,念了大学却迷失人生方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个别的传奇和个体的经验往往不能用来展现一个体系的全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去荷兰统计局扒了张图给大家瞧一下。

  不同文凭毕业后一年半的平均月收入和失业率(浅绿色是研究型大学,黄色是应用科技类大学,蓝色是高等职业学校,不同的圈代表不同的行业。

  简单粗暴地解释这张图就是,越靠左上角混得越好,越靠右下角混得越差。

  大学毕业生有没有混得差的?有,你看右下方的黄圈圈。

  职校毕业生有没有混得好的?有,你看左上角的蓝圈圈。

  但从整体上来看,文凭导致人生走向分层,跃然纸上。

  拿平均工资来说,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约为2500欧元,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则徘徊在1000上下。

  失业率就更别说了。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在7%左右,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失业率则在17%左右,高出了不止一倍。

  荷兰一向重视职业教育,为了给不爱学习书本知识的孩子一条不错的出路,政府挖空心思设计了一套错综复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然而即便如此,教育分流也还是不可避免地让大学生和职校毕业生的人生轨迹之间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龙生龙,凤生凤?

  惊魂未甫的你,是否还记得,荷兰孩子人生分流发生在几岁?

  12岁。

  哦不,更准确地说是在11岁多还未满12岁的时候。

  这些还懵懵懂懂尚未告别童年的娃娃往后的教育人生路,是如何被决定的呢?

  12岁真的能看老吗?

  还是……看的是老爸老妈?

  分流建议决定流程

  这个分流系统看起来有些矫情复杂,但其实也不难理解。

  决定分流的因素主要是平时成绩和小考分数。

  考前,老师会根据平时成绩暂定一个分流建议,考完之后的最终建议则要视考试成绩而定:

  

 

  如果考砸了,没事儿,阴沟里翻船不会让前8年的努力白费,分流建议保持原样,不会下调。

  如果考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恭喜你,但也别高兴得太早。要是学校觉得你是临时抱佛脚加上踩到狗屎运,考出了高于真实水平的分数都话,仍然可以不给你上调分流建议。

  

 

  这个分流系统看起来合情合理,结合了平时观察和考试成绩,不会因为一次没有考好而否定孩子们8年来的努力;也不会因为一次(侥幸)考好而重写过去8年基础不牢的记录。

  那么,在这个看似公平的体系下,孩子们真的都得到了符合自己能力的分流建议吗?

  2020年底一部反映荷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纪录片《Klassen》引发了社会热议。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荷兰日趋严重。

  从荷兰全国范围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