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这样教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课”正被全球借鉴

发布日期:2021-01-04 09:18 本文摘要:原标题:芬兰人这样教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课正被全球借鉴 文 钱文丹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芬兰韦斯屈莱大学教育学硕士 学院君说: 寒假将近,不少家长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契机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 其中,让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正在

  原标题:芬兰人这样教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课”正被全球借鉴

  文 钱文丹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芬兰韦斯屈莱大学教育学硕士

  

 

  学院君说:寒假将近,不少家长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契机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其中,让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正在被更多父母重视起来。在文丹的新书《这就是芬兰教育》中,芬兰对家庭经济课的重视恰恰说明,好好生活的能力,其实是全球父母及学校,非常重视的孩子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当我把目光投向芬兰初中生的课程表时,一门课程引起了我的好奇,它就是家庭经济课。

  这是什么课程?学做家务的课程?学经济学的课程?初中就学经济学了?

  待我真正了解这门课程后,不禁为芬兰教育叫好!

  (本文作者新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家庭经济课的三大主题

  我在旁听、参与家庭经济课时,芬兰教师解释说:“这门课和经济学没有关系,它是一门生活教育课。我们会从做饭、做家务、家庭理财这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能够很好地生活,并让生活环境可持续化。”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好好生活的技能。

  第一项技能是做饭,分烹任和烘焙两类。

  学生不仅要学食物烹饪、烘焙的知识和技能,如准备食材、读懂食谱、识别食物的营养成分、使用烤箱等,还要学饮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链、饮食文化与宗教等,以及如何正确地摆放餐具、餐巾纸和杯子等。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学习食物知识和饮食文化。

  我在于韦斯屈莱大学读书时,参加了“芬兰家庭项目”,即大学帮助留学生和当地家庭组成“友谊家庭”,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芬兰生活,同时拓宽当地人的国际视野。

  (芬兰初中生带我参观“厨房教室”)

  我的芬兰家庭里的女孩米拉娜告诉我:“我很喜欢这门课,我学会了做蔬菜、肉排和烤鱼,烘焙蓝莓蛋糕、起司蛋糕、草莓巧克力蛋糕。我知道自己擅长烘焙,我们班男生都非常喜欢吃我烘焙的蛋糕,可我不太会烹任。”

  一个学期下来,米拉娜已经对自己的做饭技术有了清晰的了解,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下学期她准备多练习烹饪,特别是做鱼。

  米拉娜的哥哥莱维在上家庭经济课时很喜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添加一些食谱上没有的食材,多放或少放一些调料,他期待不一样口感的食物。

  有时,他在摆盘上花很多心思,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他说看着开心,吃得会更爽。没想到,厨房竟成了芬兰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场地。

  第二项技能是做家务。家庭经济课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家务,更是通过做家务让学生养成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14岁的米拉娜在这门课的熏陶下,养成了及时清理厨具的习惯,她会用洗碗机洗刷一家人的餐具,还知道怎样手洗餐具能节约用水;她还具备了环保意识,懂得珍惜食物、垃圾分类;同时,她还能读懂表服标签上面的洗涤说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机。

  学校教师还会教大家识别广告是如何影响自已购物的,进而学会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米拉娜告诉我:“不要被广告欺骗,买自已不需要的东西。”

  米拉娜和莱维的妈妈告诉我,她的中学时代就有家庭经济课,那可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她学过如何清洁冰箱、读懂衣服标签上的洗涤说明,学做芬兰传统食物,如黑麦面包、风车酥、馅饼、肉桂卷等。没想到一门课程,竟成了两代人的共同记忆。

  第三项技能是家庭理财。

  如果说前两项技能显得有点“家长里短,婆婆妈妈”,那么第三项技能可谓用意深远:通过这些深度参与的家务活动,让孩子全面了解家庭消费结构,学会用有限的金钱规划、分配、安排家庭生活,让孩子从小具有消费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财商。

  我在逛超市时遇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埃亚·帕卡里宁(Eija Pakarinen)带着她的二儿子买食物,于是我请教她如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帕卡里宁告诉我:“芬兰家长每个月都会给孩子生活费,有的家庭是每周给,我们家就是每周给,我一周给大儿子5欧元,二儿子3欧元。如果他们照顾弟弟妹妹,或者主动在家做清洁,还能赚钱。

  孩子手上的钱,由他们自己支配,我不会过问。我大儿子今年交女朋友了,他女朋友住在另一个城市,上个星期他跑去另一个城市看她,车票、吃饭等一切费用,他都要自己支付。”

  我算了一下,她的大儿子一个月也就20欧元的生活费,买车票就要花30欧元,如果不是有积蓄或者自己在家赚取更多的钱,他连车票都买不起还怎么见女朋友?

  帕卡里宁有五个孩子,大儿子16岁。“我们大约从孩子10岁以后,就跟他们讨论工资分配问题,买食物需要多少钱,送弟弟妹妹去幼儿园需要多少钱,还能有多少钱用在兴趣爱好上,这样孩子就能全面了解家庭消费的结构。”

  “不学习,先做饭”

  这门课是初中才开设的,七年级是必修课,八、九年级为选修课。通常,七年级每周两节课连上,共两个小时,且是上午的第一,二节课,我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芬兰学生一大早来学校,不学课本,先学确饭。课堂上做的饭菜,就是自己的午餐。

  做饭虽是技术活,但需要理论指导,任课教师会花15~20分钟跟学生一起研读食谱、分享技巧。如果你以为这门课只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怎么做饭、怎么购物、怎么理财,那就大错特错了。它真的让学生到厨房,拿起锅碗瓢盆,对着食谱,开火做饭。

  为了给学生提供家庭经济课学习的真实环境,每所学校都配有“厨房教室”,一般是两间,一间厨房有6个灶台。

  米拉娜告诉我:“我们班一共22个学生,被分成6组,我们三四个人共享一个灶台,一起做饭。一间教室刚好够一个班级用。”

  (芬兰中学的“厨房教室”)

  芬兰教育注重公平、平等的理念,真是无处不在。即使是厨房的使用权,也考虑到要让每个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而不是个别人在那里挥刀、炒菜,其他人只有观看的份儿。

  家庭经济课非常准确地阐释了芬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坚持让学生在体验式场景中学习抽象的理论概念,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有心就好?

  重要的是照顾家人

  芬兰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深度参与家庭生活、社会公民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交互的场域内活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家庭的深度参与,学生如何在学校学习家庭经济课。

  首先,学生作为家庭成员,通过学习家庭经济课,能学会照顾自己、分担家务,还能懂得照顾他人。这门课程与我们强调的“要有照顾他人的意图、心意”不同,它更偏重于训练学生照顾他人的技能,比如为家人做一顿饭,做一个蛋糕庆祝爸爸生日,挑选妈妈喜欢的餐具,让孩子真正成为家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其次,学生作为学校集体生活的一员,在互动的情境下,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并能计划、组织、操作、管理自己手上的资源。当我看到男孩从小就系上围裙,挥舞刀铲,炒菜煮饭,烘焙点心,才真的理解了芬兰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男人分担家务,真的是从小做起。

  (芬兰男生在厨房教室一样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