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院长给中国家长的26条忠告,这样激发孩子内驱力最科学(3)

发布日期:2020-11-21 09:18 本文摘要: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你觉得,为什么这群孩子一开始什么钱也得不到,嬉闹得还挺开心,但到了第三天,每人还有2美分的奖励呢,却气得不想玩了呢?

  故事里,孩子们行为转变的背后其实正是藏着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奥秘。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是为自己玩,他们拥有一种自主感,玩耍既是过程,也是目的,是自我决定的,甚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如果老人出来制止他们“别吵了!”,孩子们很可能会心想“偏不!”“凭什么啊”,反而玩得更带劲了。

  然而, 一旦他们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奖励,内在动力的部分就逆转了,他们是冲着拿奖励,是为了外部奖赏,而非自我决定来玩耍,自主感减少了,玩耍就成了某种表演,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而这种表演是为了获得报酬。 也就是说, 这时内在动机就变为了外在动机了。

  因此,到了后来,当孩子们想到他们居然还要为别人表演?多累啊!而且对方居然连续两天任意降低“酬劳”,难怪故事里的孩子们最后要发怒了。

  正因为如此,在《科学学习》这本书里,施瓦茨教授在介绍“奖励reward”这种学习法则的时候,反复强调说, 物质奖励不是不能用,但是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已经有内在动力了,那家长也就不必再刻意进行物质奖励。这个时候进行物质奖励反而很有可能会削弱孩子的内驱动力。

  鼓励孩子动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