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四中当老师

发布日期:2021-11-23 15:42 本文摘要:原标题:北大博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四中当老师 文 孙译蔚 本文授权自公号:Vista成长实验室 学院君说: 在近几年,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初高中出现了很多博士学历的老师,大家对此都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杀鸡用牛刀,有人认为博士学历的老师更加专业。今天分享

  原标题:北大博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四中当老师

  

  文 孙译蔚

  本文授权自公号:Vista成长实验室

  

 

  学院君说:在近几年,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初高中出现了很多博士学历的老师,大家对此都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杀鸡用牛刀,有人认为博士学历的老师更加专业。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主角是北大毕业去了北京四中教学的博士生靳豪,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学教学的博士生,他对教育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0月,靳豪在深圳某中学上全国示范课)

  以下是靳豪的自述:

  博士毕业的同学中

  只有我一个人当了中学老师

  我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出生在河南的一座县城。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压力都很大,那时我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是没有出路的。

  我也挺争气,在县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后我进入了市里的省重点中学读高中,成绩一下子排到年级倒数,压力更大了。

  高考发挥得还算平稳,最后到北京读大学,专业是高分子化学,一直读到了博士。

  考研究生是我自己的追求,也是家人的期望。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家里的哥哥姐姐们很多已经研究生毕业工作了,他们也给了我一些动力。

  读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一开始我想进入科研院所搞研究,或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读博时的想法。

  但做了几年研究后,我发现研究的内容并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也没有做出让自己十分满意的科研成果。进入博士阶段后,从工学到理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也让我适应了很久,压力非常大。

  当时压力大到什么地步呢?北大的宿舍在学校正中央,化学院在学校东门。我经常半夜睡着,突然一个激灵就醒了,然后就骑着自行车到实验室。实验失败的时候是最痛苦的。做了一个星期的实验没有结果,到该做汇报时,什么数据也拿不出来。

  渐渐地,我也在想,毕业后自己更适合做什么?

  毕业时的选择还是蛮多的,可以选择成为大学老师,当时的导师也帮我做了推荐。但结合自身优势、劣势和其他许多方面的考虑,我还是放弃了,把求职方向定位在中学老师上。

  我面试的第一家中学是北京四中,它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全国名校。

  当时校长和我一对一谈话,我记得他问了我一些非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职业选择、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区别等。接着,我又参加了试讲,直接上台给学生上一节课。大概这两个环节后,学校就通知,我被录用了。

  10 年前,博士生应聘中学的情况还不算多。

  当时和我一起毕业的博士同学,也只有我一个人最终到中学当了老师。有些人去面试,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毕业前,我对导师周其凤院士说要去做中学教师,他先是一愣,笑着说:“我的学生还没有去中学做老师的,你是第一个,很好!”

  读了那么多书

  学生可能连怎么生产食盐都不知道

  我看一些文章对教师工作的描述,说是培不完的训,加不完的班,聊不完的家长,开导不完的学生,自己都快抑郁了。

  事实上,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可以乐在其中的。

  家长经常有需要我协助的地方,问题大多是小孩在家学习不够努力或是经常玩手机。有时候也和家长交流“刷题”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肯定比家长专业,我们老师会参与一些重要考试的命题,知道哪些题需要做,哪些不需要。

  去年,我的工作地点有了变动,从北京来到深圳。

  我刚到深圳时,有位家长拿了一张试卷给我看。他的孩子在某个机构做了一个测试题,分数非常低。家长很不高兴,问我,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在学校学得不错,周末还给他补习,为什么一考试就考成这样?

  我看了这张试卷,简直哭笑不得,题目几乎是上世纪90 年代的高考题,和现在高考所要求的,和我们课内讲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他当然考不好了。这就是我说的盲目刷题。

  (靳豪在2021年暑假全国化学教育高峰论坛上演讲)

  我感觉一些学生真的只会做题。且不说高新技术产业那样的工厂,甚至生产食盐的工厂,我们的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是怎么运作的。

  其实,我当年学高分子,老师也质疑过我们,学了这么久,能自己生产一个牙刷吗?我当时想,还真的不会。我觉得这件事是不对的,学化学,至少应该知道化工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我从刚开始工作就做班主任,整整10 年了。我很在意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精神状态。我不喜欢通过反复说教让小孩子听话。中学生应该慢慢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

  可能是相比博士阶段的压力,当老师这些事情都在可控范围内,所以我不会觉得这些事情有多糟糕。

  非要说压力,那就是公开课吧。

  在四中,物理、化学这两个学科一直都很强。如果是参加评比的课,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是一个研究课,那就要产生一些引领性、示范性的价值。

  总之,不是随随便便上一节课,所以会有压力。

  2016 年,在北师大化学教育团队的指导下,我和一位老师完成了一个课例《纯碱工业》的设计与实践,断断续续大概一年的时间,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试讲了十几次,不断打磨和完善。后来,这节课被推向全国进行展示,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这个内容已经收录到了最新版的高中教材里。

  一个在化学教育上造诣颇深的前辈和我说过,真正有水平的老师,绝不是话说得多漂亮,讲课的素材用得多吸引眼球,或者PPT 做得多么花哨。他的课一定有一些看不到的、深刻的东西,比如学生思维、认识发展的过程等。我也越来越能理解老师说的这些话了。

  (工作第二年,靳豪和学生们在选修课上合影)

  博士毕业生涌入中学

  能立即提高教学质量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博士进入中小学。我觉得不管是学校方面,还是博士本身,都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人将这种高学历群体对中学的追捧归结为中学的待遇好,但很多时候,选择这个行业是综合考虑的结果。比如,工作稳定、有假期、孩子的教育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对教育的热爱,不然即便进来了,也很难走得远。

  另外就是现在博士毕业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招聘大多是供大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