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毕业后,我到北京四中当老师(2)

发布日期:2021-11-23 15:42 本文摘要:像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公司也并非完全唯学历论, 主要看能力强不强,能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 本科、硕士毕业生应聘这些公司的一些岗位,如果照样可以做得很好,也不必招聘博士。 所以,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到了
  像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公司也并非完全唯学历论,主要看能力强不强,能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本科、硕士毕业生应聘这些公司的一些岗位,如果照样可以做得很好,也不必招聘博士。

  所以,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到了中学。

  那么,中学的教育质量就一下子上去了吗?这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到深圳后,我有机会听一些从清北毕业的博士的课,有时感觉就是简单地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于考试、应试,缺少对学科教育系统的、深入的设计,我觉得这种事情是很可怕的。

  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让我回忆某一节课,或是某一章某一节里的内容,我几乎记不得。能记住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维活动,或是一些体验的过程,比如做了一次实验,产生了什么现象。

  我的学生也有这样的体验。学生毕业多年后和我说起,当年的某几节课让他印象很深刻,他们在课堂上怎样讨论问题、设计方案、产生争论,好像都历历在目。这些过程甚至对他们研究生阶段的研究都有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一些博士教师的课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一次,我去听一个博士教师讲氢气的检验。

  这个实验初中讲过。用小试管收集氢气,试管口朝下,拇指堵上试管口后,靠近酒精灯的火焰,打开拇指,如果听到“噗”的一声,说明氢气是纯净的。如果听到非常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里混合了空气。

  这位博士设计了非常庞大的装置,去检验它,现象也并不显著。这就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这件事上,知识点本身已经不重要了。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是很可怕的。

  我有一个被保送到北大的学生。这个学生和我说过一句话,我特别感动。他说,老师,我觉得挺羞愧的,虽然我在中学就参加物理竞赛,学了很多大学知识,但我发现我在解决问题时,习惯性地用更高级的知识。

  而一些没有学过物理竞赛的人,用特别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能用简单的方法,为什么非要用看似很高大上的东西呢?这些先进技术并没有解决大问题。

  二是把重要问题简单化。我经常听一些老师说,这个东西有什么可讲的,我十分钟就讲完了。中学教材确实很薄,10 分钟确实能讲完,但10 分钟讲的是知识本身,为什么要把它设计成40 分钟的课?其实就是要挖掘10 分钟知识背后思维和价值层面的内容。

  课程之外,非师范生对学生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什么、学习习惯是什么,这些都要研究清楚,以便更通俗易懂地将知识讲清楚。

  像研究生做课题一样教课

  当然,博士生当老师的优点也很多,具有了一定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设计。

  再一个,我觉得博士的研究意识也是优势。博士生毕竟做过真实、完整的科学研究,对于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科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可能会有一些研究意识。

  我之前做过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是讲甲醛的。教科书里讲乙醛,但是没讲甲醛。我当时就想,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甲醛,比如装修污染物都是甲醛,为什么教科书里不讲?

  而且甲醛比乙醛的结构更简单。我又想到过去教学过程中,很多练习册对甲醛的讨论也有不准确的地方。一些题目完全照搬了对乙醛性质的理解,认为乙醛是这样的,甲醛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觉得很奇怪,就想研究一下。然后我就像读书的时候一样,开始做实验,查文献。查了大量资料,我发现真的有人研究过甲醛,也写成了论文,但很少有老师将研究过程转化成课例。

  这个现状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