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北京一平23万学区房的吃瓜群众,现正在排队看房(2)

发布日期:2020-04-07 16:27 本文摘要:我有一个朋友在外企工作,有一年公司想派她到美国工作。先后给了几个职位,有加州啊,有奥斯丁啊她都因为国内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就犹豫没去。 后来公司就说你去波士顿吧,她当即二话不说,就让老公把干得好好的工程

  我有一个朋友在外企工作,有一年公司想派她到美国工作。先后给了几个职位,有加州啊,有奥斯丁啊…她都因为国内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就犹豫没去。

  后来公司就说你去波士顿吧,她当即二话不说,就让老公把干得好好的工程师工作辞了,一个月内打好铺盖卷带上俩娃奔赴了美国。

  波士顿是什么地儿啊,那是美国的教育高地啊。

  全球顶尖名校哈佛、MIT辐射出来的闪闪亮的教育光环,直接就覆盖整个波士顿地区。公立私立的优秀中学比比皆是,小学老师拿的可能都是哈佛教育学的毕业证,而且,名校录取率相当可观!!

  以哈佛为例,每年他都会从全美最牛的TOP10高中录学生,比如安多佛、埃克塞特啊,都是传统名校基地。但就算是这些牛校,在录取人数上也败给了哈佛旁边一个叫Boston laton的公立校。这所叫Boston laton的学校,每年至少有十几个哈佛录取的学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名校录取讲究多元化而不是只看分数的,另一方面这个Boston laton里面好多都是校友子弟,从学生质量到美国名校选拔“承袭”(这个问题是多元的,不仅仅能用血统智商一概而论。校友对学校的理解和掌握的资源都更丰富)的角度来看,这个学校都是Harvard录取最省心省事的feeder school。

  国内的情况而言类似,大学的附属校通常也是牛校,内涵基本是一样的。

  当然,就算在波士顿这块教育高地,也是有学区房优劣之分的,直接反应到价格上,基本就是优质公立校区房产价格是其他区域的一倍以上。

  这也不算特别夸张了,毕竟在西海岸的湾区,好的学区房你想买还未必能买到好吗。在Sunnyvale(乔帮主居住在此的时候读Homestead HS)长期就是卖方市场,一个学区房一夜之间涨个80万美金的事也是有的。

  学区房,买的是心里安慰

  我有一个朋友,比较有钱。十来年前娃上小学,就花了200万在北大附小旁边买了一套学区房,初中孩子推优加特长进了北京101中学(以下简称“101”)。

  三年下来母慈子孝非常和睦,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比较佛系。到了升高中,老母亲突然就有点鸡血,就想送儿子去101国际部,但线人。

  然后,她就去参加招生说明会,之前连报考什么的都不大上心。在那次会上,可线国际部的老母亲真是一个比一个鸡血,家里的娃也很励志,会说话就说英文,一门外语不够加二外的不少见,学机器人学奥数,没有啥技能傍身少个Intel ISEF大奖的,都不敢随便在家长圈发言。

  看数百人这阵仗,101国际部她考虑都没再考虑,直接在某民办学校旁边买了房,把儿子送去对门学校读澳洲课程项目,三年后直申澳洲大学,成功避开了中美英一流名校的残酷竞争。

  这个高中不弱,但也不算顶尖。所以对她而言,学区房也就真的只是为“保底”而已。但有时候可能连底儿也保不住。

  再说乔帮主,当年他工程师爸爸虽然为了把他送进好学校而买了学区房,也确实把他送进了Homestead HS,但最终大考也不过是考了外州一个私立学校,类似国内的三本。这就属于保底未遂的,虽然后来他自学成才,去斯坦福给毕业生演讲,但基本上跟学区房没什么关系。

  更让家长烦心的,就是升学政策年年变,学区房的发挥很不稳定。这也是魔都家长排队看房但迟迟没有出手的原因。

  我有个闺蜜,老大刚上幼儿园就准备买学区房。在破旧小区爬楼一天,看了16套,当即就下手买了一套。7月买完,9月学校门口贴出政策,入学要求改成学区内房产超过三年。

  特别好,她家娃正好三年后上学,下手特别及时。结果又过了一年,政策改成了必须有北京户口,非京籍连工居都不再录取。非京籍的她顿时就尴尬了…

  像这种买房的时候工居还是京籍待遇,买了之后出了三年限定条款,要求北京市户籍。有房也无法入学,学区房的钱也是白花了。

  只是很多父母不趟学区房这条路,就总会有一种“我不够努力”的人生遗憾。

  就连很多没户籍资格或拼不动学区的人,都跑到周边城市买房了。北京这几年很热门去天津买学区房,于是就有了一个京津老母亲团,活跃在南开这些学区附近,过着以接娃送娃为主题的生活。

  没有硝烟的战争,

  家长学会和解是关键

  耶鲁博士薇妮斯蒂·马丁都觉得自己狂追学区的样子实在讽刺,“在曼哈顿最贵的地方找学区房,就是为了进免费的公立学校。”但她终究还是选择搬进了曼哈顿公园大道一个地板咯吱响的破旧公寓。

  不管怎么说,对父母而言,学区房始终是一张名校“入场券”,只有拿到它才能暂时缓解自己要濒临崩溃的教育焦虑。

  我不会说学区房没什么用,学业全凭自身硬这样的鬼话。放眼全世界,优质教育都是一场永恒的资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