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残酷”申请年?美高留学正在经历怎样的时代

发布日期:2020-03-19 15:23 本文摘要:原标题:史上最残酷申请年?美高留学正在经历怎样的时代 在了解今年美高申请和录取情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的录取名额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同学校有不同招生倾向。但 整体申请人数上涨了10%~15%,个别学校甚至达到20%~30%,某单性别的女校甚至提高了40%

  原标题:史上最“残酷”申请年?美高留学正在经历怎样的时代

  在了解今年美高申请和录取情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的录取名额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同学校有不同招生倾向。但整体申请人数上涨了10%~15%,个别学校甚至达到20%~30%,某单性别的女校甚至提高了40%。整个竞争可谓异常激烈。

  为了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 留学全知道采访了美高留学行业的几位权威大神,进行全盘梳理。

  为什么申请越来越难?

  01

  美高寻求怎样的学生?

  品优学会创始人Anson老师提到,对于美高的招生官来说,每年学校招的学生,会从整体的能力平衡上去考量。竞赛、艺术、体育、科技、社会活动等各领域的人才都要兼顾。除了特长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及特长而体现出的“内功”——你作为一个有潜质的学生,是否自信、对生活有激情、好奇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比如一个学中国古典舞的孩子这项特长对也许对学校来说并不具备能够立刻产出的价值,但10年舞蹈学习所积累的经历中,看出她身上追求艺术的热情,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毅品质。

  所以美高寻求的不仅仅是成绩好的学生,还需要看到申请者所呈现的立体的品质。这些要求随着学生越来越优秀,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

  02

  内部竞争:标化水涨船高,港生略具优势

  对于竞争激烈的现象, 华英教育曾敏敏老师表示:“从申请学生的标化上我们发现,获得230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大幅度增加。 因此高分只能说是成为不拉后腿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会说给你的申请带来任何更多的优势。

  学美教育总裁张恒瑞老师也说,校内竞争越来越激烈了。目前申请美高前10或前30的国内学校,开始比较集中在一些初中。这些少数的初中往往一年能够有20个甚至20个以上的学生同时在申请美高。那么这样的话就开始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校内竞争,这样的校内竞争与美初申请美高的校内竞争,是非常类似的。

  点击图片收听讲座获得更多咨询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来自香港学生的压力。香港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实际上是内地城市的家庭,搬到了香港去读书,再从香港来进行申请。现在大部分的美高招生办,都会把这样的学生不再单独列为香港背景学生,而是把他们放到和内地学生一样的池子。

  对于此情况,融尚南希伙伴管理合伙人申请项目负责人Nini表示今年很多香港地区的美高申请数量有所增加。香港由于本身国际教育水平较高,往年对于入读美高没有极强的需求。但今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加上香港经历的一些事情,考虑离开本土的家庭变多。而之所以这会对内地学生名额造成挤压,并不是说香港孩子比较优秀,而是以时间纵向来看,美高以往接收的香港学生较少,从多元角度出发,新出现的这部分申请者,背景可能更亮眼一些。

  另外美国学校普遍看重legacy,也就是传承性。因为上世纪90年代亚洲人中香港人占比较高,香港的家庭跟美高的历史渊源更深一些。 所以当香港家庭涌入到市场的时候,会出现家族人脉传承的优势。

  香港学生带来的竞争尤其体现在顶尖学校的申请中。很多香港学生家庭,和当下一线城市国际学校学生家庭想法很像,认为美高是一项冲刺工程,冲刺不到顶尖就不去了,于是越头部竞争越惨烈。

  03

  外部竞争:国际学生申请人数激增

  范迪信国际教育副总监Rae提到,美国经济累积了过去两年的增长,大多数美高收到本地申请年增长超过10%,因此国际学生名额维持不变或者少幅度减少。而刚过去的2020Fall这个申请季,毫无疑问是对中国学生最“残酷”的一次,招生官的原话是“brutal”。虽然往年每年也面对分数要求提高和申请人数增加的压力,但今年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新来的外部竞争,让中国学生受到冲击。

  国际申请人数增长最大来自越南,越南学生跟中国学生一样刻苦学习,近年来的英语能力提升和经济实力提升都使得美高申请人数增加,跟10年前中国学生增长的情况很相似。TABS的巡展在全中国设4个分站,在越南就有2个分站,可见一斑。

  日本近年国家政策推动学生出国留学,过去一年申请美高人数增长明显。因为大多数美高都只有极少数日本学生在读,因此从多样性的考虑出发,国际生名额会拨出给符合资格的日本申请者。

  其他东南亚、中亚、非洲的国家和地区申请人数也有明显增长。泰国的国际教育需求也日益明显,印度以往是研究生出国以及留学英联邦国家为主,今年有几所前十的美高也开始在泰国、印度做宣传,可以预期东南亚各国学生在未来几年将迅速成为中国美高申请者的强劲对手。

  点击图片收听讲座获得更多咨询▼

  中国学生该如何突围?

  显然,想要申请美高的中国学生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寻求突围?

  01

  标化均分上涨,英文应用能力更加重要

  Rae表示:今年托福开始允许“拼分”,某排名前30的美高招生官表示以往收生的心理关口是105,今年是115(拼分后)。 在同等“拼分总分”之下,他更倾向于录取单一次考试分数更高的学生,因为这更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重复考试刷分的结果。

  Nini也说,标化层面,今年出现很多托福和SSAT分数很高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学校来说会更为关注学生的英文核心能力,包括口语应用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等。标化高并不一定代表着能够在日常流利地用英文沟通,也不代表写作能力就一定强。所以面试时有些学校会要求直接现场写一篇文章,招生官会以此来参考学生在没有任何协助的情况下,自身英语能力究竟如何。

  02

  克服不善社交的“刻板印象”

  Anson特别提到,跟很多招生官聊下来,他们对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都表示极大的赞扬,但对社交能力,会有一些质疑,这也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中国申请者并非来自于全英文的环境背景,到了美国以后,日常中的对话应用和思维习惯会成为语言融入的一项挑战。比如说俚语或英文惯用语,反应相对比较延迟,会让美国人觉得有些不自然。举个例子,美国学生之间讨论本土电影或动画而产生的笑点,中国孩子就不一定能get得到。这种不及时的反应会被解读为“无法融入”。

  其次,对申请美高的学生来说,未来所在的环境仍然是美国孩子居多,需要和美国本土孩子交朋友。但在美国学校中,中国孩子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彼此之间也是用中文而非英文交流。并不是不好,只是有可能造成美国老师对他们“不爱和当地人交朋友”的误解。

  第三方面,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以老师向学生输入知识的单向交流为主。但美高小班教学,十分看重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由于以前的环境习惯,中国学生比较少积极展现自己、高频率地参与提问,课堂上的融入中国孩子也显得不够。

  最后一点,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孩子可能从小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community service)中,但这在中国学习环境里并非重要的考核项目,所以相对没那么被看重。中国学生到了国外可能对于社区、社会主动承担责任方面,和其他人相比,会弱一些。

  从这几点来看,中国学生并不是真的“社交”有问题,而是生活环境和长此以往的习惯,导致可能出现的“刻板印象”。如果想要打破招生官对于中国学生的固有感受,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