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发布日期:2020-03-26 13:23 本文摘要:原标题: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今天是海子的忌日,每年的三月,很多人都开始纷纷地怀念他以及他的诗歌。这位生于三月,又在三月死去的诗人,注定是属于春天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

  原标题:写在海子忌日:为什么依然要让孩子多读诗歌?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今天是海子的忌日,每年的三月,很多人都开始纷纷地怀念他以及他的诗歌。这位生于三月,又在三月死去的诗人,注定是属于春天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现在读来感触颇深。

  疫情之下,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都乱了,在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肆意地拥抱春天;外出时也只能小心翼翼地享受着难得的明媚阳光,观赏着如期盛放的花草树木。

  而有的人面临着生死的考验,甚至没能在春天到来前存活下来。寒风凛冽的冬天过去后,太阳或许依旧强烈,但水波看着却不再温柔了。

  但当你打开诗歌,开始诵读时,依旧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昔日关于春天的一切回忆,在此时此刻就显得尤为珍贵,甚至对再次拥抱春天,对新的旅程充满了希望。

  诗歌是情感抒发的良好途径

  海子原名查海生,其实他从大学期间就开始诗歌创作了,但第一次以“海子”为笔名写诗,是在他大学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后开始。

  那时的他住在昌平的狭小又简陋的房子里,房间除了床、桌子、收音机外并无其他,每天混混度日,不是借酒消愁,就是趴在桌子上拼命地写诗。

  所以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海子就已经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

  可以说,写诗成为了他窘困生活中难得的慰藉,也成为了他宣泄生活苦闷的出口。

  他有一首简短的诗,可以说高度概括了他这坎坷窘迫又充满激情、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徘徊的一生: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夜色》

  

 

  为什么说是“受难”呢?

  好不容易从落后的农村考上北大读大学,但周遭同学的优秀愈发放大了自己的自卑,他不再成为大家的追捧的“天才”,而成为了人群中平平无奇的一员,失去了闪光点。

  (大学时期的海子)

  作为北大的学生,虽然被分配到了工作,但是却难以解决生计问题,穷困潦倒,连生存都成为了问题,不得不说是一次受难。

  好不容易找到了人生的寄托——诗歌,但当自己的诗歌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排挤时,更加加重了这次受难的分量。

  当他决心抛下当前的一切,想要去流浪,完成自己的诗歌梦想时,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微薄的收入中除去给家里的生活费、油印诗集的费用等之外,所剩资金就寥寥无几,流浪也就成为了另外一种受难了。

  即便他在旅途中,尝到爱情的甜头,但最后连续四次无疾而终的结果却让他深受打击。

  生活中的诸多不顺让他苦闷不已,甚至不断地否定自己。但幸好有诗歌,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可以主宰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用诗歌建构起自己的一个王国。渴望像太阳一样,燃烧自己所有的激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所以,大自然的一切就成为了他情感的载体,附着了他深深的依恋,麦田、泥土、阳光、青草、 村庄、作物甚至是青海、西藏、蒙古等等出现在他诗歌中这些,都饱含着浓浓的思念和心理暗示。

  在诗歌中,他时而是骄傲的国王,时而又是朴素的农民,悲伤地缅怀着故乡的一切;他时而是痛苦的思想者、绝望的遁世者,时而又是幸福的歌唱者、痴情的遥望者,永远热爱自然,依然满怀希望......

  无论是哪一个他,诗歌都成为了他复杂情感宣泄的重要载体,是诗歌让他实现了情感自由,也是诗歌成就了他短暂的一生。

  “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那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有一群孩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觉得诗歌就像是一个垃圾桶

  我觉得诗歌就像是桥梁一样

  诗歌就像一棵树

  诗歌就像是一封信

  诗歌是万物

  诗歌可以载着我去很多看不到的地方

  我可以把很多情感寄托在诗歌里面

  在悲伤难过的时候,我可以把我所有的情绪写进诗歌里面

  ......

  

 

  确实,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能够改变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