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我们都欠孩子这样一堂生命教育课:一位老师给孩子的信

发布日期:2020-02-29 10:11 本文摘要:原标题:疫情下,我们都欠孩子这样一堂生命教育课:一位老师给孩子的信 文 弦歌缓缓 高中语文老师,文学与教育学双硕士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学院君说: 距离疫情爆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新型冠状肺炎在全国的累计确诊人数还在不断增多,在这场突然的

  原标题:疫情下,我们都欠孩子这样一堂生命教育课:一位老师给孩子的信

  文 弦歌缓缓

  高中语文老师,文学与教育学双硕士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学院君说:距离疫情爆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新型冠状肺炎在全国的累计确诊人数还在不断增多,在这场突然的“战疫”中,我们一同经历着新冠肺炎和死亡带来的恐惧、失落、无助、彷徨。

  从那个在家陪着去世爷爷的五六岁男孩,到目送殡仪车带走妈妈的女儿,这段时间,我们总能看到这类悲伤的新闻。

  这也让我们反思,如果有一天当孩子经历亲人离世、宠物离开,你该怎么安慰他并和他谈论死亡?今天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这仿佛是一个漫长得看不到尽头的冬天。

  在这个冬天,一场骤然而至的疫情,让很多家庭历经生离死别,很多人从此再也看不到春天。

  疾病,死亡,让这个冷色调的季节显得沉重而悲情。

  几天之前,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来了一条信息:“老师,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儿送别妈妈的视频,第一次特别真实地感觉到生命的脆弱。我想,疫情到来之前,她的妈妈,大概和我的妈妈一样,也在备年货吧?”

  (女儿送别去世的妈妈)

  “可是现在突然地就走了,一个生命消逝,一个家庭破碎,我感到害怕。生死面前,人是那么脆弱又无力,我忍不住想,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还有意义吗?”

  我思索良久,写下这样一封回信。

  面对生命的脆弱,

  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几个月以前,我送别了一位老人。或者,更准确地讲,我是除医护人员以外,唯一专程去送他的人。

  我看着这位老人,慢慢地去了,难过是有的,但是那种很平淡的难过。他唯一的亲人是他的妹妹,彼时正在外地,在电话里听说这件事的时候,语气平平常,仅几句就结束了通话,说自己正在忙。

  门外有几位围观的老人,唏嘘几句,陆续散去,周遭一切如常。

  那一刻我心上有很莫名的伤感。我第一次如此强烈而直观地感觉到:一个生命的逝去,竟然可以这样无声无息。

  从那一刻起,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索:

  路过人间一程,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应该留下什么?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表达了人类的一种死亡观——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何为“道”?

  人的精神,人的思想,这是每一个人的“道”。

  你问:面对生命的脆弱,我们的一切努力还有意义吗?

  正如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这场灾难一般,人生中的很多变数,突如其来。有太多太多的告别,猝不及防。这也正是你所感受到的“生命的脆弱”。

  而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无法预知生命,才更应该好好抓住每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今天,去做你想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

  比如用力地爱那些你珍视的人,比如拼尽全力地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一切。每一个可以用来爱、努力、思考、追逐、实现、担当的机会,都值得也应该被用力珍惜。因为这将是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结束此趟人间之旅时,留给世间的印记。

  死亡终会到来。但爱与记忆,可以长存。

  与其害怕未知的死亡,

  不如思考应该过怎样的一生

  “吹哨人”李文亮去了,但他留给世人对于正义与责任的思考,永不消逝——这是李文亮的“道”。

  年仅34岁的李文亮,他是一个平凡英雄,但他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永远不会也不该被埋葬。

  还有太多太多和李文亮一样的人。

  钟南山院士,在“非典”过去17年之后,以84岁高龄,再次出征一线。

  数不清的白衣战士,递上一封又一封请战书,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把小家与个人安危置于身后。

  他们从不畏惧死亡,但他们敬畏生命。

  所以,他们才愿意为了挽救更多生命,不计代价,不问生死。

  这是白衣战士们的“道”。

  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这场灾难倒在了“战场”,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冬天。但他们带给世界、带给人类的希望、感动和治愈,将长久地被铭记与流传。

  我们正在一同经历历史,而他们,必将作为这段历史中最伟大的部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经久不灭。

  有机会作为亲历者见证这一切,我们不该仅仅是“热泪盈眶”和“彻夜难眠”,我们更应该思索,如何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而应该是“怎样活着”以及“活得怎样”。

  对于死亡,我们不该讳谈,也无需害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因为终将到来但不知何时到来的那一天,而努力地为每一个尚可把握的今天,留下一些无法磨灭的意义。这将是未来某日,生命将尽时,我们可以保持从容的底气。

  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质量。

  我们要认真地活、勇敢地活、无愧亦无悔地活,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活过一次的证明,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道”。

  死亡,原本就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鲜少有人能够真正坦然地面对它、迎接它。在我们的教育中,死亡教育,常常是被忽视的一课。而这一课,恰恰应该是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必修”。

  这次爆发的疫情,

  是最好的一堂生命教育课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利用这一特殊时期,与孩子认真地谈一次“生存、生活、生命”,坦然而深入地讨论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