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会,原因也许是你沟通用错了方法

发布日期:2020-09-15 11:36 本文摘要:原标题: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会,原因也许是你沟通用错了方法 文 Evan 少年商学院联合创始人兼教研总监 *本文整理自爆款音频课程《不焦虑,陪孩子学数学》,拉至文末即享限时免费订阅。 最近知乎上有个家长热议的话题: 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学习的小孩,应

  原标题: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会,原因也许是你沟通用错了方法

  文 Evan

  少年商学院联合创始人兼教研总监

  *本文整理自爆款音频课程《不焦虑,陪孩子学数学》,拉至文末即享限时免费订阅。

  最近知乎上有个家长热议的话题:“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学习的小孩,应该怎样正确引导?” 换句话说,学习是硬劝不出来的,怎样说才能让孩子更主动学习?」

  我有一个比喻,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教练。教练最重要的职责是激发球员的潜能和斗志,让球员变得更强大,表现更出色。我最崇拜的著名足球教练弗格森,他管理球员的哲学就是两个词“赞扬”和“积极反馈”。

  类比到父母也一样,父母辅导孩子的目标:是让孩子更有动力,更有自信,自觉主动地学习。但不少父母做的事情却恰恰相反。讲出来的东西不但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孩子更加厌学。

  那么该如何通过语言激励孩子变的更加主动呢?今天分享4个沟通原则。

  以「正面直接要求」代替「负面暗示」

  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总是忍不住提醒他“不要粗心”。结果叮嘱了半天,孩子还是粗心。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跟我们的大脑有关。

  不妨做个试验:请你闭上眼睛,脑子里不要想象柠檬,就是那个黄黄的、酸酸的,咬一口连牙齿都软了,嘴巴里忍不住分泌出大量唾液的柠檬。请你一定不要想啊。

  试验结束,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浮现柠檬的样子,嘴巴里不自然地分泌出很多口水呢?但是如果我什么都不说,你一定不会平白无故地想到柠檬吧。对不对?

  同样的道理,如果爸妈一直说「不要粗心,不要马虎」,这反而会勾起孩子联想到「粗心马虎,把题做错」的情境,以及「妈妈暴跳如雷,爸爸勃然大怒」的样子。最终孩子可能手忙脚乱,真把题做错了。

  与之类似的表达:不要大吵大闹!不要跑!不要过去!怎么样?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大吵大闹,到处乱跑,靠近危险的画面呢?所以这样的负面暗示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徒劳无功。孩子照样大喊大叫,到处乱跑。

  那为什么父母提醒孩子无效呢?

  这其实跟我们的大脑有关。孩子对于「不要…(怎样)」的表达很难理解。这是一种绕远路的思考方式。「不要大喊大叫」,孩子脑海中会先浮现大喊大叫的样子,然后修正为不要大喊大叫。这个过程不仅麻烦,而且对孩子来说相当困难。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呢?

  你可以用:

  「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

  「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离开那里」代替「不要靠近」

  只要以正面、具体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也会更容易按照你的指示来做。

  这里我也解释了之前一讲「如何克服孩子粗心」的背后的理论原因。

  用具体可执行的正面要求告诉孩子: 「字迹工整,看清题目,想好再写,从头检查 」,从而替换掉「你不要粗心啊、你不要马虎啊」这些无效指令。

  总结一下,沟通的第一条原则:以「正面直接要求」代替「负面暗示」

  以「正面内容结束」代替「负面内容结束」

  这两种表达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一位销售员说「这件衣服颜色漂亮,面料舒适,就是设计不太好」。你听到这样的介绍还会买吗?你可能会想「是哦,既然这样,我还是不买了」。

  调转一下顺序「这件衣服虽然设计不太好,但是颜色漂亮,面料舒适」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完全不同呢?会不会有一些顾客因为面料舒适而买一件呢?

  那这两句话差别在哪里呢?

  差别在于表达的最后一句。如果是以负面内容收尾,心情也会变得沮丧,丧失动力。

  同样的道理,你平时在跟孩子讲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常常也会这么说呢?例如「你的算数很厉害,但语文很糟糕」;「你短跑很出色,长跑很差劲」孩子听完之后当然会很不开心。对不对?

  所以,在孩子激励过程中,最后是以他「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结尾,你的话就会更有穿透力,也更容易把话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内心,让他产生自信,让心情为之一振,激发孩子挑战不擅长事情的勇气。

  习惯用负面内容结束一句话的你,下次不妨试试 以「正面内容结束」代替「负面内容结束」。

  以「做的比以前好」代替「你不如其他人」

  你会不会习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希望他更努力一些?

  因此一些父母时常对孩子说「你不如其他孩子」这样的话呢?例如(你看隔壁的小明,数学每次都第一名;你看隔壁的小华,古诗背的多6;你看隔壁小张,英语作业早就写完了)。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话在孩子心理就会被理解为「我很差」「我又被否定了」「我被父母嫌弃了」

  有的孩子不甘示弱,直接回一句「人家小明的妈妈都给他买乐高机器人,你怎么不说啊」「人家小华的爸爸都带他去游乐场,你怎么不说啊?」

  然后妈妈气呼呼地回一句「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孩子啊」。

  怎么样,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但是,这样比来比去,不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把气氛搞得很僵。比较除了引起争吵,百害无一利。

  所以,如果你想给孩子正向的激励,让孩子更加主动,你可以将忍不住快要说出口的「和别人比较」转换成「和以前比较」;不是「挑剔缺点」,而是「发现优点」。

  举几个例子:

  

 

  「你比昨天多做对了2道题哟」

  「你已经明白了… (例:勾股定理了),很棒!」

  「一下子10题全部做对大概还做不到,做对8题是有可能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