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废除学科教学”被误读,但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其精髓

发布日期:2020-09-14 10:08 本文摘要:原标题:芬兰废除学科教学被误读,但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其精髓 文 吉娜 留美理工硕士 英国早期教育EYFS及家庭教育体系研究者、推广人 已获其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整理 最近, 关于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萃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的消息又

  原标题:“芬兰废除学科教学”被误读,但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其精髓

  文 吉娜

  留美理工硕士

  英国早期教育EYFS及家庭教育体系研究者、推广人

  已获其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整理

  最近,关于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萃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的消息又在疯传......

  很多人评论说: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人家芬兰的基础教育都已经抛弃数理化了。

  其实,关于这个新闻,早在四年前我们就已经“辟过谣”了。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本文将由在研究英国与欧洲教育的吉娜,来带大家一探虚实,了解芬兰这次教育改革到底唱的哪出戏?对我们的孩子有何借鉴意义?

  “现象教学”将取代“学科教学”?

  其实,英国《独立报》早在2015年就报道了“芬兰教改”的新闻,但随即被确认是个 假新闻: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早前曾把新的课程大纲发出来,可以看出,整体课程从1年级至9年级还是分学科的,包括母语与文学、外语、数学、环境研究,生物、地理、物理、环境与自然研究等, 新教改后,还增加了历史与社会研究学习等学科的课时。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官网上的课程设置)

  就在假新闻爆发的当天,委员会才在官网上发布辟谣文章——《芬兰学校的分科教育没有被废除》,并且解释了本次教改的重点是: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辟谣文章)

  

 

  1、聚焦于横向能力和跨学科学习;

  2、强调课堂实践的合作性;

  3、强调学生在 基于现象的项目中学习;

  4、学生可以同时与几位教师共同学习。

  

 

  (芬兰教改所强调的“横向能力”图)

  其中有一个词看上去非常拗口,叫“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phenomenon-based project),简称为 “现象教学”,指的是让孩子们围绕一个项目主题,而不是一个知识点,展开跨学科综合学习,以解决问题而非学习知识为导向,这个过程多是小组协作完成,且不一定得在课堂上完成。

  “现象教学”近年来在欧美中小学中越来越火,虽然本次“芬兰废除分科教学”的报道是大乌龙,但也给了我一个提醒:为什么不比较一下,在“现象教学”和“学科教学”两种方式下,孩子的学习方式有何区别?以及,是不是废除“学科教学”,孩子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芬兰教改强调的“现象教学”

  到底有何魔力?

  我在英国一家跨国企业里工作了9年,曾参加过三次面试,每次面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Technical Interview(技术或技能面试)”,一部分是“Competency Interview(能力面试)”,技术面试不用多说,能力面试则是在模拟的现实场景中,展示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及影响力等。

  而这些能力,正是芬兰教改所强调的“现象教学”所重点训练的。早在去年,芬兰学校每周就增加了13个课时,专门上“现象教学”课,常规课程外,学生还要参加一些非正式的融合语言、物理、化学、生物与视觉艺术等跨学科知识的“现象教学”活动。

  举个例子,以“欧洲地理”为主题,孩子们要设计一个虚拟货币,并且设计一个包括交通、食宿、考察所到国家地理风貌及人文社会景观的欧洲旅行方案。它起码会从这三个方面锻炼孩子的能力:

  

 

  1、方案设计: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要使用平板电脑和网络搜索不同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实际距离、交通工具的价格、目的地的食宿情况与价格、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等信息。

  2、方案呈现:要保证总的计划费用不超过老师给定的虚拟货币总额,时间和行程安排合理、恰当、有趣,就得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3、个人角色:过程中还需要两个老师从备课到上课密切合作,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官网上还专门总结过“现象教学”的几大好处,一并翻译在这里:

  

 

  1、如果你想要增强孩子的好奇心,请允许他们问问题

  2、如果你想要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如果你想增强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把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

  4、如果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包容性,参与性,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公民,请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发挥作用,促进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批判性思维。

  5、如果你想加强孩子的自信以及学习的动力,请给予他们有建设性的和诚恳的反馈意见。千万不要羞辱和贬低他们。

  

 

  可以说,“现象教学”让孩子的学习重点,从学术知识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只是我们所说的软实力,更多的是对社会以及环境的认知,是一种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上图鲜明对比了“现象教学”相比“学科教学”的优势:能让知识记得更牢更长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改善对学习的态度。)

  用好“现象教学”和“学科学习”

  这两把利剑才是王道

  既然“现象教学”这么有用,何不干脆废除了“学科教学”?——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这个困惑。但果真如此么?正赶上周末家庭聚会,我有机会向家里另外两位教育专业人士请教她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