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年度推荐影片《别告诉她》看哭无数人: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说“善意的谎言”?(4)

发布日期:2020-01-13 11:41 本文摘要:1、否认: 不会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来都好好的吗? 2、愤怒: 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我能怪谁啊? 3、讨价还价: 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求你(祢)了,再给我几年时间吧!如果她能醒来,我什么都愿

  

 

  1、“否认”:“不会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来都好好的吗?”

  2、“愤怒”:“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我能怪谁啊?”

  3、“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求你(祢)了,再给我几年时间吧!”“如果她能醒来,我什么都愿意做。”

  4、“抑郁”:“唉,干嘛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我不想活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5、“接受”:“好吧!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后事吧!”

  

 

  正是我们预感到了一旦说出真相,不管是当事人本身还是她身边亲近的人都可能会遭到沉重打击,所以我们选择了闭口不谈。

  曼尼克斯就曾经提到:“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谈论死亡这个字眼,所以干脆缄口不言。结果大家在面对亲人死亡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到底多近多远。”

  面对死亡我们无法避免难过

  但可以选择更好地告别

  实际上,电影里有一个细节。

  有一次全家人聚在奶奶家里吃饭时,外孙小宝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玩手机,婚礼上也吃得很开心,似乎就真的是在参加哥哥的婚礼。

  这个小细节意味着,小包很有可能也不知道奶奶患病的事实——毕竟我们不仅会瞒着患病的人,也习惯隐瞒孩子,毕竟我们总是潜意识里觉得孩子还小,无法理解死亡。

  我们喜欢美化、伪装死亡的意义,似乎这样能够让孩子更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