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孩子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学再多知识都是无效的(3)

发布日期:2020-10-13 08:46 本文摘要:虽然大部分时候,家庭教育都发生在非正式教育环境中,但优势也很明显: 家庭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 ,家庭活动也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自然环境,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除了是学校学习的调剂,也为孩子提

  虽然大部分时候,家庭教育都发生在非正式教育环境中,但优势也很明显:家庭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家庭活动也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自然环境,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除了是学校学习的调剂,也为孩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就说去动物园这件事,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动物,但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

  可以问问孩子,看看麻雀是怎么走路的,别的鸟又是怎么走路的?它们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初步的观察之后,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推测和思考。

  这些鸟的嘴都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它们平时会吃些什么?怎么吃?

  这些问题也许大家都不知道答案,但是也正好多了一个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的机会。不论是询问专业人员,还是上网搜索,或者和孩子一起阅读科普书籍,都是不错的方式。

  在很多展馆,为了满足孩子多感官的体验需要,还开放了可以自由触摸的展区。比如大英博物馆部分文物就可以触摸,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质地。

  (霍克森胡椒瓶,49号展厅)

  不论是提问,还是阅读,都还是停留在“闻之、见之、知之”的程度,要实现“行之”,家长还是要和孩子一起动起手来。

  其实,动手实践也并不难,除了老师要求的,也可以把教科书上的观察、操作都尝试一下。

  例如,郝京华教授担任主编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一年级要求孩子们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石头、泥土、水等;二年级讲到磁铁时,介绍了自制指南针的方法;四年级涉及了养蚕宝宝、抽丝等一系列动手内容;五年级还有用瓦楞纸和塑料瓶盖做传动装置……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的链条传动装置)

  各种博物馆也开设了不少需要孩子们动手参与的教育活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增加了孩子和其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上海自然博物馆“化石挖掘”活动)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不管做多做少,从小就动手的孩子,也会比较习惯这样的学习和探索方式。到了中学,面对过程更复杂,难度更高,甚至需要自己设计过程的实验,上手的难度总会小一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很容易预见未来社会中科技之重要性。因此,郝京华教授还强调,如今的科学素养,其内涵已经和60年代的精英教育截然不同。

  过去,精英教育着重关注的是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家,但现在,科学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它已经成为了多个概念的复合体,包括了自然观、科学观、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行为等许多内容。

  一方面,科学素养可以让自己保持清醒的认知。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骗局,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少交一些“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