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孩子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学再多知识都是无效的

发布日期:2020-10-13 08:46 本文摘要:原标题:哈佛大学教授:孩子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学再多知识都是无效的 文 Luna 授权自公号:外滩教育 (ID:TBEducation) 在科学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仅仅记住知识点早已脱离了学习科学的初衷与目标。但是,刻板的教学方法不断让学生出现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情

  原标题:哈佛大学教授:孩子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学再多知识都是无效的

  Luna

  授权自公号:外滩教育 (ID:TBEducation)

  在科学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仅仅记住知识点早已脱离了学习科学的初衷与目标。但是,刻板的教学方法不断让学生出现“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情况,即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不能学以致用。

  让学生动手探究无疑是一道良方,但如何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受益的动手项目?家庭教育又如何能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将科学教育的精神渗透到生活中?对此,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和修订组副组长郝京华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她在教育前线阵地上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对此感到迷茫的家长和老师指明了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郝京华教授在小学调研时,常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小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

  结果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辆余12人。”

  呆板的回答显示出孩子们的思维还困于书本上的运算。许多刚学完新课的孩子们,对知识点能够背诵如流,可是等待考试结束,不久就会遗忘,更不用提“理解知识”,明白学到的东西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不能致用”这个现象,并不新鲜。除了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这类科学教育中涉及的科目也都是如此。甚至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探讨过,学习不应该只是听闻,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近期,北京就在中考的改革政策中明确:“2023年前,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这也显示出,动手实践的确是科学教育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那么,孩子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原因究竟什么?让孩子动手的探究、实验又为什么会成为一剂良药?

  我们和郝京华教授探讨了这些问题。作为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和修订组副组长,苏教版科学教材主编,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大研究中心副主任,郝教授对这些显然有着足够深入的认识。

  她从自己多年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实践与考察出发,以专业的眼光,剖析了当下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设计动手实践、探究项目的心得。

  (郝京华教授)

  没有真正学会知识背后,

  “脆弱知识综合征”在作祟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在教授大学新生物理课程时,曾在第一节复习课上对新生们这样建议:

  

 

  不要试图背诵公式。你也许会因此成功一小会儿。但你背得越多,在这条邪路上就走得越远。

  物理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包含了数以百万的公式!你绝不可能记住所有公式!如果你靠背公式来学习,等你开始工作或其他什么时候,总有一天会完蛋的。

  

 

  费曼的忠告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他谈及的问题仍然在现在孩子中存在着。

  郝京华教授举了个中学生的例子。“从苹果上切下一块丢进水里,这块苹果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呢?”结果,很多孩子回答“要视切下的苹果的大小而定。”言下之意就是大块会沉,小块会浮。

  这其实是一道关于密度的问题,孩子们或许对密度的定义了如指掌,可是一道看似突破出题套路的问题,就让他们变得茫然。即使学过知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切下的苹果和整个苹果密度一样,整个苹果会浮,切下的苹果也会浮。

  知识,在孩子们头脑中只是书本上硬背下来的几行字句。这样的结果不能怪孩子们学不懂,因为从教学的方法上,知识就鲜少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譬如一年级的数学课,孩子们一到学校,就开始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是什么是数字?这个本质的问题老师却没有解释。

  但俄罗斯的一堂数学课却让郝京华教授至今印象深刻。

  老师让孩子们比较两把尺子的长短,孩子们用重合的方式,摸到长的那把尺子多出来一部分。接着,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有两间教室,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大小来,不能再用这种重合的方式,该怎么办?”

  15分钟过去了,有孩子说,可以用板子来量。然后,孩子用画斜线的方式来表示板子的数量,一间教室能放20块板子,另一间能放21块,一下子就比较出了大小。

  到这时,老师才会告诉孩子这些斜线怎么用数字表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数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里,这样的知识是很脆弱的。哈佛大学知名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大卫·珀金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脆弱知识综合征”的说法。

  孩子对所学的知识只有浅表的了解,比如,知道定义,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遇到真实生活中的情景,就回答不上来了。

  而这种现象,缺乏引导、缺少与现实联系的教学难辞其咎。学习就好像登山,孩子们背下来书上的知识,只是知道了山峰在哪里,却不知道具体要走哪条路,要怎么走上这些山峰。

  缺少构建知识的过程,正是脆弱知识综合征的病因。

  让孩子亲自动手,

  增加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要改善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情况,必然要对症下药。既然孩子现在是缺少了构建知识的过程,那就要在教学中把这个过程补回来。一要让孩子具有网状的知识结构,二要多动手,增加孩子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机会。

  1. 大概念引领知识框架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中,郝京华教授提到了“大概念”这一理念——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与此相对应。与之相对的,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称为小概念。而且,大概念可以以各种形式体现: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理论。

  大概念之于具体的知识点,就好比楼房之于砖块。孩子们面对知识,就好似面对一座楼房,眼中应该看到楼房的全貌,而不是迷失在垒成楼房的砖块里。

  因此,大概念需要具备四个特点:

  

 

  第一,它是这门学科中最重要的。比如,遗传变异之于生物学,没有这个概念,这个学科也不成立了。

  第二,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原子论和分子论,不仅可以解释非生命现象,也可以解释生命现象。

  第三,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生态这个概念,在“教师生态”、“校园生态”、“家庭生态”中,已经带有方法论的意义。

  第四,可以螺旋上升。比如,能量这个概念,在幼儿园、小学、大学,涵盖的内容是不断深化的。

  

 

  在大概念的框架之下,具体的知识点才更容易结成网络,也便于孩子在学习之后融会贯通,解决真实问题。

  而要在课堂中联系实际,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带着孩子动手体验。给孩子们设计可以动手参与的实践项目,虽然与真正生活中的问题仍有差距,但不失为一种增加他们解决真实情景中复杂问题的机会。

  2. 设计答案未知的真探究项目

  在设计探究内容的时候,郝京华教授说道,探究可以分为良构探究与非良构探究两种。

  所谓良构探究,就好比拿着步骤说明书,把乐高积木组装成包装盒上那些设计好的建筑、车辆等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