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对理科兴趣的最关键因素,并非名校,也非天赋(2)

发布日期:2020-08-25 08:33 本文摘要:为了解释其中的道理,我们需要从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发现说起。俄国有个科学家,叫巴普洛夫。他注意到他们实验室的一条狗,看到食物后就会流口水。只要在狗吃饭以前不断摇铃铛,久而久之,只要一摇铃,不管有没有饭

  ‌‌为了解释其中的道理,我们需要从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发现说起。俄国有个科学家,叫‌‌巴普洛夫。他注意到他们实验室的一条狗,看到食物后就会流口水。只要在狗吃饭以前不断摇铃铛,久而久之,只要一摇铃,不管有没有饭吃,这条狗都会流口水。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定律

  ‌‌这个条件反射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人。比如说,如果家长总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吼大叫,把他吵得头晕脑胀。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条件反射的机制。孩子只要一开始学习,不管有没有家长在旁边吵,都会觉得头晕脑胀。这样一来,培养兴趣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或许有些家长觉得,有没有学习兴趣都无所谓。我们可以花钱,买很贵的学区房,让孩子一开始就能上名校。我们也可以花钱,请很厉害的补课老师,把孩子的分数给提上去。

  但问题在于,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能把孩子变成‌‌学霸的最核心的因素,既不是他的学校,也不是他的老师,而是他自己。‌‌

  我们已经讲了家长最不能做的事。那么,要让孩子学好物理,‌‌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当然是尽力培养孩子对物理的兴趣。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培养孩子对物理的兴趣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物理的一亩三分田,看看其他领域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这要从我的另一个亲身经历说起。

  2019年初,有一个很有名的钢琴家,叫马克西姆,在珠海歌剧院办了一个钢琴独奏会。

  上面那张照片,就是我去听音乐会的时候拍的。‌‌在这场音乐会上,有一件让我觉得非常有感触的事情:来听这场音乐会的人,孩子的比例超过了50%。这就是家长培养孩子对钢琴兴趣的办法。

  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把最受欢迎的钢琴曲,以及最有魅力的钢琴演奏家,直接带到孩子的身边。孩子一旦熟悉了这些钢琴曲和钢琴家,自然就会喜欢了。

  ‌‌不光是音乐,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说体育吧。不少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对足球或篮球的兴趣,经常会带他们去现场看比赛。就算去不了现场,也会经常看电视直播或网络直播。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熟悉这些比赛和运动员,进而对足球或篮球产生兴趣。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都没看过任何足球比赛或篮球比赛,那他还会对足球篮球产生兴趣吗?所以说,熟悉是产生兴趣的前提。

  把物理带到孩子身边的三大途径

  知道了“熟悉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我们就可以说回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了。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答案是,在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由于科学具有非常高的门槛,家长很难把科学也带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对科学熟悉起来。

  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科学只是学校里的一些知识点和考题;除了考试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用处。至于科学家呢,就是一群已经死了100多年的人;他们和我们现实生活没有关联,仅仅是印在课本上的一些苍白的名字。

  至于目前在世的重要科学家都有谁?他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又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全都一无所知。在如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呢?

  让我们回到物理。刚从已经说了,要想让孩子对物理产生兴趣,就必须跨过物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那条巨大的鸿沟,把物理真正地带到孩子的身边,从而让他对物理熟悉起来。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怎么才能把物理带到孩子的身边呢?

  有些家长采用的是迂回的办法。他们会给孩子买科幻小说,或者带孩子看科幻电影。希望借助带有科学元素的小说或者电影的力量,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这种方法,能把科学带到孩子身边吗?答案是不能。

  因为对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讲好故事,科学仅仅是讲故事过程中的一个点缀罢了。即使是在最硬的科幻作品中,为了更好地推动剧情,科学也经常会受到扭曲。

  换句话说,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其实是为讲故事服务的科学。所以,看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真正培养的是孩子对小说和电影的兴趣。

  ‌既然科幻行不通,那该如何把物理带到孩子身边呢?答案是走科普这条路。

  如果把科学当成一座直入云霄的高山,那么科普就是通往山顶的观光缆车。缆车总共有3种型号,也就是科普书、科普音频和科普视频。

  坐着缆车,孩子就能到达科学的山顶,进而领略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独特风景。而修建通往物理学和天文学山顶的缆车,这正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