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都关注的“逆商”,它决定孩子未来能走多远

发布日期:2020-08-13 08:47 本文摘要:原标题:世界名校都关注的逆商,它决定孩子未来能走多远 文 张华 大儿子今天要去参加帆船夏令营,出门前,我给他快速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在他现在的年龄9岁的时候,一次和同学一起爬山过程中的遭遇。 我通过一个真我故事想告诉他两句话,一是合作精神,二是我

  原标题:世界名校都关注的“逆商”,它决定孩子未来能走多远

  文 张华

  大儿子今天要去参加帆船夏令营,出门前,我给他快速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在他现在的年龄9岁的时候,一次和同学一起爬山过程中的遭遇。

  我通过一个“真我故事”想告诉他两句话,一是合作精神,二是“我可以的”。他听懂了。出门前,还来拥抱了我。那一瞬间我觉得他又长大了。

  我们常说“扬帆起航”。顺风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逆风的时候,勇气、信心、情绪管理、毅力等,人和人的区别就一览无余了。今天我们的孩子物质条件上都相对比较好,在同理心、感恩和抗挫力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人们多关注智商(IQ)、情商(EQ)、财商(FQ)等,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更重视孩子逆商(AQ)的培养。哈佛、麻省理工、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最近一些年对逆商的研究都非常重视。

  2018年我受邀到纽约参加哥伦比亚大学EPIC学术中心的揭牌仪式,EPIC是Education for Persistence and Innovation Center(耐挫力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缩写。

  记得EPIC中心主任林晓东教授专门提到,调研结果显示到美国留学的海外学生里,华人学生的抗挫力情况堪忧。

  永远做“攀登者”

  而非“扎营者”与“放弃者”

  逆商理论的奠基人是保罗·史托兹,他写过一本书,就叫《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件》。保罗把“逆商”的定义立体化为一个三角形:

  一、知识新框架(重新定义成功的要诀);

  二、测量新标准(评估对逆境的反应);

  三、效能新理论(防患于未然,助力个人与组织提升效能)。

  如何来测量一个人逆商的的高低?可以从“CORE“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说白了就是从信念、责任、程度与时间长度等方面,养成成长性思维。

  

 

  Control(掌控感):首先要坚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

  Ownership(担当力):不管起因如何 ,都要提起责任,改变现状。

  Reach(影响度):防止无助-无望情绪的蔓延到别的方面

  Endurance(持续性):不给自己贴标签,情绪止跌

  

 

  人生就像登山。保罗把人分为三类: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如果按照比例划分,三者的比例应该是2:7:1或3:6:1,总之扎营者占到多数,而攀登者也就占到最多一成吧。

  扎营者接受了攀登挑战,甚至获得了一席之地,但很快就自我暗示“我最多就能走这么远了”;

  而攀登者视攀登为一生的事业,对自我突破有着强烈的信仰。尽管也会有痛苦,有孤独,就像抑郁症对于“闲下来”的丘吉尔如影随形,但他们安营扎寨,稍做休整后,会继续整装出发。他们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努力活出生命的极致。

  引导式提问

  练就孩子抗挫力与高逆商

  保罗在《逆商》一书中,提炼出提高逆商、积极面对逆境的LEAD工具:

  

 

  Listen:倾听逆境反应。

  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应当对结果的哪些部分负起责任?

  Analyze:分析证据。有哪些证据表明我无法掌控、要蔓延到别的方面或要持续过长时间?

  Do:做点事情:我还需要什么信息?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获得对形势的掌控感?

  

 

  保罗举了一个使用LEAD方法的例子蛮好的。这个例子是作者的亲历例子。儿子考试SAT不尽如人意,但因为青春期,“要面子”,又要装出一副“我不明白事情怎么会这样子”的模样。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也遇到过或将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看下保罗是如何做的:

  L:倾听反应部分

  

 

  父亲(保罗)故作天真问:这个表格是什么意思?这些数字是什么呢?

  儿子:哎呀,我也不是太明白!

  父亲:是吗?

  儿子:好吧,我记得那天我很累,而且时间不够,没有做完。我敢说考官那天也是急急忙忙的。这种有时间限制的考试,我就是考不好。

  

 

  E:探究担当部分

  

 

  父亲:你觉得你自己可能做了什么才导致这次考得不好的?

  儿子:哦,我,噢,你知道的,我尽力了!

  父亲:是吗?

  儿子:当然!

  父亲: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能够在PSAT中考出翻倍的成绩?这两个考试基本上是一致的。

  儿子:嗯,我觉得,我觉得我那次学习更努力一点。

  父亲:那么,努力学习是有用的?

  儿子:对,肯定有用!但我去年夏天确实努力学习了!(再次避重就轻,逃避现实)

  父亲:那你再努力一点,你觉得这次会考得更好吗?

  儿子:会的,我想是这样的。那我就不会考成这样了。(知道自己逃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