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8名小学生溺水身亡:夏天来了,这份防溺水安全手册一定要看

发布日期:2020-06-23 12:25 本文摘要:原标题:重庆8名小学生溺水身亡:夏天来了,这份防溺水安全手册一定要看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夏日炎炎,孩子们最爱的避暑活动莫过于游泳玩水,同时高发的溺水事件也在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 昨天(22日)一大早,据央视新闻消息,于21日下午落水

  原标题:重庆8名小学生溺水身亡:夏天来了,这份防溺水安全手册一定要看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夏日炎炎,孩子们最爱的避暑活动莫过于游泳玩水,同时高发的溺水事件也在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

  昨天(22日)一大早,据央视新闻消息,于21日下午落水的8名重庆小学生全部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

  孩子贪玩落水的新闻每年都有,但这件事更令人痛心的是,原本只有1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其他孩子是因为施救不当而遇难。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 “惯骑马的惯跌跤,河里淹死是会水的”,为8个年轻的生命痛心之余,每位家长都别忘了 和孩子共同学习正确的、科学的游泳知识和自救常识,减少悲剧的发生。

  溺水是我国儿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

  每年学校、家长都会强调游泳安全,即便多数孩子对此有所感知,但溺水事故却屡屡发生,到底这件事有多严重?

  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调查,溺水是1至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同时也是5至9岁儿童的第二大原因。

  我国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2017年期间, 溺水一直是我国1-14岁儿童死亡的头号杀手。

  再综合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7年发布的数据,不难看出, 相比大部分中国家长担心的马路安全和摔着碰着,溺水反而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

  溺水风险被忽视背后,很多人对溺水的印象还停留在拼命拍水或大喊,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溺水往往是无声且短暂的。

  常见的溺水时可能呈现出的状态包括以下情况:

  

 

  1.头离水面很近,嘴巴位于水面。

  2.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

  3.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

  4.急促呼吸或喘气。

  5.双眼无神,无法聚焦。

  6.紧闭双眼。

  7.头发盖住了额头或者眼睛。

  8.试图游向某个方向,却未能前进。

  9.试图翻转身体。

  10.做出类似攀爬梯子的动作。这样的状态会让人误以为他在游泳、练习憋气、玩水等,而忽略了溺水发生可能。

  

 

  高死亡率之外,溺水也是儿童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约有8700名20岁以下的儿童因溺水事件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其中25%的儿童住院或转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虽然大多数非致命性溺水的受害者可以完全康复,没有神经功能缺损,但严重的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可见于延长浸泡时间(>6分钟)、延长抢救时间,以及缺乏心肺复苏术(CPR)。

  此外,孩子在游泳过程中还可能会遇见这 两种隐蔽的危险:干性溺水(dry drowning)和迟发性溺水(secondary drowning)。

  201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4岁的男孩在游泳一周后不幸死亡。

  尽管他在游泳后一直有腹泻和呕吐症状,父母以为是普通的胃病,没有联想到其他方面,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便是干性溺水的真实案例。

  不同于常见的呛水不久便窒息的湿性溺水,干性溺水指的是由于吸入的液体刺激气管粘膜,导致喉头痉挛,声门关闭,肺内几乎没进水,但空气也无法进入,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而迟发性溺水指的是人体呼吸道在意外吸入水后,水量不足以快速致命,但是肺部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肺水肿,最后导致窒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发生概率很小,但 干性溺水和迟发性溺水的征兆都可能有以下症状:

  

 

  1. 游泳出水后不断咳嗽(呼吸道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2. 喘气费力,快速浅呼吸(感觉氧气不够)

  3. 鼻孔不断翕动,胸部起伏剧烈(用力呼吸却没有氧气进入身体)

  4. 表现出很疲倦、易困的状态(缺氧发生了)

  5. 健忘、表现异常或有呕吐表现(也是缺氧了)

  6. 过敏或者痉挛(对于冷水产生剧烈的反应)

  

 

  由于溺水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救援打断, 从没有症状到死亡的后遗症各不相同。

  相比网络诈骗、交通事故等问题,报告率仅3%的溺水可以算是不那么常见,但其 致死率之高,除了因为溺水现象难以察觉,还在于救援时间短、施救难度大。

  错误的施救方法,

  救人不成还会搭上自己

  回到重庆8位小学生溺水身亡事件,年轻的孩子们明显缺乏科学的水中施救知识。

  要知道,学游泳前最重要的一句话,便是 “会游泳≠会施救”。

  美国儿科学会的防溺水政策作者Denny提到,“如果你的孩子学会了游泳,不要预设他能避免溺水,反而他更需 要监督。”

  我们日常谈的“游泳”,只能让孩子强身健体,因为一旦在水中发生危险,定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这也是招潜水员时,对身体条件要求极为苛刻的原因。

  仅从安全角度考虑,人是陆生动物,最好离水远一点。尤其是一知半解时,胆子大,容易出事。如果落入湍流中,旱鸭子和奥运游泳冠军——谁能活下来,靠的不是技术,是运气。公开水域里,有太多我们无法预知、无法抗拒的危险,不要让孩子把学会池中游,当成挑战这些危险的胜算。即使学会了游泳,也不要鼓励孩子在公开水域游。

  我还亲眼见过一位妈妈在池边对着恐水的儿子吼道:“你学会了游泳,洪水来的时候,你就可以救爸爸妈妈了!”她一定忘了,水中救护和自己会游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