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为什么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我淡定地打开这本书

发布日期:2020-06-21 09:02 本文摘要:原标题:孩子问为什么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我淡定地打开这本书 再过不久就是暑假了,有规划的爹妈们早已摩拳擦掌,为孩子安排上了暑期的阅读书单。 从亲子共读开始,大家想必都囤了不少绘本、故事性读物,孩子多少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这些往往是虚构

  原标题:孩子问为什么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我淡定地打开这本书

  再过不久就是暑假了,有规划的爹妈们早已摩拳擦掌,为孩子安排上了暑期的阅读书单。

  从亲子共读开始,大家想必都囤了不少绘本、故事性读物,孩子多少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这些往往是虚构类作品(Fiction)。但我今天想推荐的,是非虚构作品(Non-fiction)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90%家长忽略的儿童科普图书!

  前不久,一份最新的美国K12学生阅读趋势报告指出,随着年级升高,美国学校对学生的非虚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在12年级时要求达到总阅读量的70%。

  (随着年龄增长,非虚构作品比虚构作品更要求理解能力)

  究其原因,以科普读物为代表的非虚构阅读,目的是为了传递知识,教孩子看清整个世界,对批判性思维和理解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所以关注少儿阅读的家长中也流传着一句话,“如果孩子7岁后还沉迷在故事类图书里,没读过科普读物,那么对不起,在陪娃打怪升级的路上,你家娃已经落后一大截了!”

  科普读物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回看这几年的亲子阅读经验,家里大人孩子最爱的科普图书Top3,肯定绕不开原创丛书 《少年时》

  看看前不久六一活动时,大小读者们对少年时的评价。

  (下滑查看更多)

  这套书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就拎出5月最新的《少年时》,给大家捋一捋。

  脉络清晰

  科普与趣味结合

  许多家长对科普书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十万个为什么》,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的那款。但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什么?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知识点说到位,不仅是拓展孩子知识面,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还要引导孩子去思考,结合现实生活。

  在这方面,《少年时》不愧被被称为 “除了教科书、教辅书之外的第三本书”。

  (《少年时》知识架构)

  上图就是《少年时》的知识架构,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更直观地看看《少年时》这套书是如何搭建更利于孩子学习的知识架构的。

  比如这几天北京新冠疫情死灰复燃的消息,孩子可能会有不少疑问: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三文鱼案板上怎么会有新冠病毒?

  翻开《少年时》5月新出的这本《健康与疾病的微生物根源》,为了讲清新型冠状病毒这件事,主创团队下了十足的功夫。

  从微生物的历史、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到免疫系统、乙型肝炎,做了系统而细致的梳理介绍。

  过去40年来,科学家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方法有何变革?

  大到微生物是如何生长、繁殖与培养的?

  人体内都有哪些微生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到现在流行的酒精消毒,为什么要选用70%-80%浓度的酒精?

  乍一看,内容是不是多得超乎想象?

  光是开篇的微生物历史这一章,13页的篇幅,提到了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巴氏消毒法发明者巴斯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科赫等数10位学科发展中的里程碑式人物。

  讲到细菌是如何感染人类时,出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主创团队特地附上了英语原文,帮助学有余力的孩子进一步拓展视野。

  从古至今,由大及小,这本书让读者看到清晰的逻辑架构,而非知识点的简单拼凑:关于微生物的研究如今发展到什么地步;人们是如何利用与应对微生物带来的利与弊;哪些问题在技术上难以攻克……

  读完这样一本书,会明白现阶段的微生物研究走了有多远,想要应对新型传染病,人们需要在哪些地方多做努力。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预测表明,在2016年至2026年期间,美国劳动力力数量将增长7%,但大量工作岗位上会出现员工数量下降。约有819种职业将出现失业人数超过就业人数的现象,这就意味着一些职业正在消失。

  面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

  科学素养是关键。

  无论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技术推动发展的社会,科学素养无疑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必备素质。

  而 通过“不矮化孩子”的科普读物,孩子更容易将各领域内的常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跨领域的问题,助力目前的学科学习,并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少年时》(第六辑)

  (No.61-72,共12本)

  适合年龄:9岁起

  限时订购仅需399元(包邮)

  定价:468元

  现在购买即可获赠

  ️精美绘本《如果我们有尾巴》

  ️少年时原创视频(约30个)

  ️人文系列科普音频(约400分钟)

  

  真正的深入浅出

  让孩子看得懂、看不够

  前面说到,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孩子能看懂,那读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还有容易让人凌乱的各种细菌、化学名词,孩子真的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