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在灾难后治愈心理创伤?这部8.9分的新剧提供了一个标本(2)

发布日期:2020-03-23 11:26 本文摘要:多少孩子曾受限于内向、敏感、奇葩等负面标签,可正是因为经历过,他们才能对别人感同身受,才能发现同类,拥抱取暖。 当孩子流露出脆弱和不安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夸赞他们的坦然呢?要知道,大人们也是有软弱之处

  多少孩子曾受限于内向、敏感、奇葩等“负面”标签,可正是因为经历过,他们才能对别人感同身受,才能发现同类,拥抱取暖。

  当孩子流露出脆弱和不安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夸赞他们的坦然呢?要知道,大人们也是有软弱之处的,和“不完美小孩”没有高低之分。

  看下来,我开始认同和隆的感受。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良药,其实是陪伴。

  剧中还有几个家人、朋友相处的情节,特别打动我。

  发现妻子受震后创伤困扰时,和隆的第一反应是握住她的手,说:“很难受吧”。

  相比直接说,“别担心,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这种细微的肢体接触,平实的话语,瞬间能让妻子感受到安抚的力量。

  罹患癌症后,和隆放弃了住院治疗,而是尽可能陪伴家人、朋友,为孩子读睡前故事。

  他还想和好友汤浅去听一场共同喜爱的爵士音乐会。

  无奈刚走到场馆门口时,疼痛难忍,他说:“要不你自己去吧,别浪费了这么好的座位”。

  但汤浅拒绝了:“坐在你身边,听着最喜欢的歌,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当生命走到尽头,在哪儿、剩多少时间已不再重要。能留给至亲之人的,不是多少财富,而是那些共同吃饭、玩耍、散步的记忆。

  记录和表达,是最真实的力量

  除了流离失所的百姓,这部剧还刻画了其他受和隆影响的人。

  比如请和隆记录震后生活、为他出书的报社记者谷村。

  楼梯间。一位幸存者抱着孩子的小鞋痛哭,谷村不忍靠近拍照。而另一位记者上前狂按快门,甚至让幸存者把小鞋再露出些,方便入镜。

  谷村第一次怀疑,记者的工作,真的有意义吗?

  和隆郑重地告诉他,无论多大的灾难,总有一天会被忘却。 唯有真实的记录,才能提醒人们那些逝去的生命。

  这股真实记录的力量,被传递到了2011年。

  阪神大地震16年过后,福岛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

  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长兄智明,决定像和隆当年一样,奔赴一线。

  而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和隆在阪神大地震期间记录的见闻和感想——《疗愈心中的伤口》一书。

  和隆的后辈医生,替他完成了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的梦想;

  在福岛积极开展活动的青年,高中时受和隆影响,立志成为精神科医生。

  这本《疗愈心中的伤口》传递的力量,其实就是鼓励人们表达,倾听不同的声音。

  一位患有多重人格的女孩片冈,母亲在小学时去世,父亲嗜酒。多年来,她找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在避难所待了一段时间,她还是决定离开:“没有目的地,但也在这待不下去了。”

  和隆没有强留片冈,要求她进行治疗。

  片冈愧疚地问:“得这种病,是我太软弱了吗?”

  听到这个问题,也许大部分人不会直白地否定软弱,但和隆给出了更暖心的答案。

  “这么痛苦的你,还在不断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面对不敢流露软弱的小男孩,和隆一再鼓励:“如果憋着不说,你内心会很痛苦喔。”

  灾难总会过去,会被忘却,那些留在人心中的伤口,却难以痊愈。

  而治愈了那么多人心的安和隆医生,结局还是遗憾的。

  2000年12月1日,和隆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

  他早已给这个照亮人心的孩子,取名为“灯”。

  第二天,还没来得及抱抱孩子,癌症晚期的和隆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9岁。

  看完这部剧,这两个月来我不安的内心似乎慢慢平静。

  正如片头所说,“灾难夺走了人许多东西,失去的东西是那样珍贵,却无法重新拥有。”

  战争、疫情、离开人世,如果这些伤痛能被抹去,那该有多好?但我们很难做到。

  对于年幼的孩子,不管他们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这场疫情始终都会是心中的一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