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成绩下降我倒乐意!”这位校长一语道出芬兰教育的真谛(2)

发布日期:2019-12-13 13:30 本文摘要:图片提供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 唐鑫 红线是PISA成绩,黑线是幸福感 你会看到,2006-2018这十几年内,芬兰学生的PISA成绩和学校幸福感呈现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自2006年起,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排名线分
  图片提供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 唐鑫

  红线是PISA成绩,黑线是幸福感

  你会看到,2006-2018这十几年内,芬兰学生的PISA成绩和学校幸福感呈现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自2006年起,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排名线分。

  相反, 芬兰学生的学校幸福感却在逐年增长,这意味着芬兰学生越来越爱上学。

  芬兰学生的成绩是一届不如一届。芬兰教育会不会因为太注重追求学校幸福感,而让学业成绩继续下滑?

  我们并不需要为芬兰担忧。因为成绩虽在下滑,但并未跌出前七。可以说,依然处于全球优秀行列,这背后就是改革的力度。

  为什么在2000年初已经全球顶尖(连续三届PISA第一)的芬兰教育还要改革?继续占在第一的位置不好吗?

  Huhtasuo学校的校长告诉我:“正是因为全球领先,才要改革。 因为有足够的底气折腾,再怎么改革也不会太差。

  不能认同更多。 PISA 有其局限,毕竟它测的是可量化的学业成绩,这不是教育的全部。那些不可量化的东西和能力,比如幸福感和学习动机也需要被重视。

  这才是PISA的意义: 不在排名,而在调整后续的教育政策。

  用芬兰的“坛子”来装我们的“酒”

  进过芬兰课堂的很多中国教育者,有一个共同感受:乱。学生可以乱坐、乱跑、乱说,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管理。 教室装饰也是缤纷多彩,凡是学生作品,不管好坏,统统挂起来。

  乱不是坏事。芬兰教师明白,他们选择与这个问题共存。理由很简单:想要有活力、脑子动起来的学生,就得接受他们的身动、口动、个性生动。带着上面的心态,来看芬兰教师怎么教。

  方法一即教学法。

  少些教师一言堂,多些“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一个坛子,每个国家都要装自己的酒,这酒就是学习内容。

  想要在中国实践芬兰教育的教学法,靠的不能是请芬兰专家来讲“芬兰教育有多好”,而要靠那些既懂芬兰教育,又懂中国教育的中国人。才能用他们的“坛子”来装我们的“酒”。

  方法二是课程。

  少些认知性学科内容,多些动手类课程。在芬兰的这些年,我总能听到走进芬兰课堂的中国教育者在惊叹——芬兰学校 花大量课程让孩子学做手工、木工、厨艺、玩乐器。体育、手工、音乐这些非学术类课堂在芬兰教育体系中,跟语文、数学、外语课一样重要。

  一样重要,体现在课时量上。芬兰中小学生一周的总学时数平均为25课时,其中,手工课、音乐课、家庭经济课、木工课等,就占了12课时。

  一样重要,还体现在时间安排上。

  芬兰早上的第一、二节课可以是手工课、家庭经济课、体育课,先让孩子玩起来。我们所说的一天之际在于晨,早上最好的时光要用来学习,但芬兰全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