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关于幼升小的反思:孩子学会好好生活,未来才能从容不迫(2)

发布日期:2021-10-08 10:08 本文摘要:2015年世卫报告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岁。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会达到96岁、106岁也未可知。 我们平均会用16年读书,40-60年工作。 我们将最好的时间段与精力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工作和营营碌碌的生
  2015年世卫报告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岁。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会达到96岁、106岁也未可知。

  我们平均会用16年读书,40-60年工作。

  我们将最好的时间段与精力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工作和营营碌碌的生计中,晚上面对孩子,剩下的更多是不耐与焦虑。

  而其实大部分“晚上和周末”,孩子都在作业与学习班中度过,与父母亲人和朋友之间高质量的相处比例便更少。

  高质量的相处,必然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努力吗?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来看,父母首先放松,自己享受其中,才是关键。

  未离开原生家庭时,你印象中全家共度的美好的时刻都有哪些?

  我记得全家一起抢小说看、一起大扫除、一起散步和骑车的时光。母亲带我弹琴、刺绣、种植花草,研究厨艺——这原是她日常乐趣,邀我共乐。

  父亲和哥哥四处搜罗唱片与书籍,在家中打开通往音乐与文学天堂的大门。在我们彼此最好的年华,记忆中满是山光水色,石窟、古迹、大江大河……

  父母是我认识的最棒的生活家与行走的百科全书,与他们共同生活与旅游,是我至今仍然期盼的一大享受。

  享受生活学无止境,然而放眼周围,不会享受生活的人大把存在,比如我这位在大好春光里闹焦虑症的朋友。

  再比如,前阵子我见到刚斥巨资去美国东岸玩了个把月回来的闺蜜,聊到行程点滴,竟都是男友一路“水土不服”的事儿。

  整天抱怨语言不通,食物不惯,文化不适。

  全程只有一段因为租了车需要人来开,男友才终于阶段性“找到了北”,存在感价值感陡升,埋头干好活。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好一个风物不扰,只知做事的人儿。

  享受生活,对不少人来说已经成为陌生的概念。

  三岁练琴,四岁学奥数

  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三岁练琴,四岁奥数,五岁可独自阅读大百科全书。”

  如此鸡血爸妈与牛娃们的世界,也许丰富,但耗费最优质地与亲人和友伴、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年龄段,用来将“起跑线”往前挪几年。

  人生的现实,很可能“孤独而隔离”。

  我深信,一个有能力和兴致创造、设计游戏,会架构游戏的孩子,不会满足于沉溺在别人设计好的游戏中。

  一个童年时代深度体验过父母的亲密陪伴,与好友在户外疯玩,以及曾经充分地在大自然中沉浸过的孩子,不会选择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堡垒。

  李开复在节目中的提醒,我印象深刻: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指导下一代。

  一方面避免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要发展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如何把它当成工具,如何找到更深度的工作,找到自己爱的工作,也许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