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妈教出理科娃,还顺便搞定亲子关系,只因做对这件事(2)

发布日期:2020-10-19 14:18 本文摘要:虽然魏格纳提出了丰富的证据,但在他有生之年,大陆漂移学说始终是一个边缘理论,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魏格纳没能活到他的学说,被主流学术界承认的那一天。 1930 年,魏格纳在为搜集更多证据,而组织的第四次格陵兰

  虽然魏格纳提出了丰富的证据,但在他有生之年,大陆漂移学说始终是一个边缘理论,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魏格纳没能活到他的学说,被主流学术界承认的那一天。

  1930 年,魏格纳在为搜集更多证据,而组织的第四次格陵兰科学探险中遇难,他当时刚刚过完 50 岁的生日。

  (▲魏格纳(左)在格陵兰探险途中拍摄的照片。正是在这次冒险中,魏格纳遇难,出自少年时《地球的构造》)

  看过《地球的构造》这本书,我觉得,它已经超出了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其中涉及的知识体系非常宏大,不仅仅是课本上或者知识丛书里经常说的,陆地面积多大、地下有多少水、山有多高、海有多深…….

  比如,在这本书中,我甚至能看到地质学、岩石和矿物学、大地测量、天体物理学、陨石和行星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些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联它们的正是这本书的主题“地球科学的那些事儿”。

  而在“这些事儿”中,我们也能看到各领域的科学家们,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地球,想象地球的起源、结构、组成和演变。

  这些都让我们在叹为观止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和人性的真善美。

  板块构造理论听起来很枯燥,可是《少年时》一讲起来:

  

 

  第一,有气势。大角度叙事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跨越百多年历史的宏伟壮观;

  第二,有故事性。展示科学家探究的过程,或惊心动魄,或百转千回;

  第三,有水平。作者都是该领域最前沿的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尖端科学知识,让读者觉得这样的研究方法,自己也可以学习。

  

 

  还有,比如《如何欣赏现代艺术》(第62期)没有从艺术史入手,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艺术家和他们天才般的作品切入,没有教授任何绘画技术和绘画知识,整本书落在“欣赏”二字上。

  (▲《野兽派与马蒂斯》出自少年时《如何欣赏现代艺术》)

  (▲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很妙《梵高:“我梦想我的绘画,我描绘我的梦想”》)

  全书配图非常精妙,编辑们选了每一个画家的自画像,让我们看到,画家们怎么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

  (▲《少年时》编辑们从各处找到每一位画家的自画像)

  看完《如何欣赏现代艺术》,我恨不能马上去美术馆博物馆,再看看那些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原来我是多么不懂得欣赏这些作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