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被抢走还被打了,比叫他打回去更重要的是这件事

发布日期:2020-10-07 14:26 本文摘要:一位妈妈告诉我,这几天放假期间她带4岁的儿子去游乐场玩耍,儿子正拿着一个玩具汽车玩得高兴,过来了一个很蛮横的小男生,不由分说地一把抓住玩具汽车就要抢,儿子不肯松手,小男生扬起拳头给了儿子一拳,趁儿子被打蒙了抓住玩具汽车就跑开了。 当时她正好

一位妈妈告诉我,这几天放假期间她带4岁的儿子去游乐场玩耍,儿子正拿着一个玩具汽车玩得高兴,过来了一个很蛮横的小男生,不由分说地一把抓住玩具汽车就要抢,儿子不肯松手,小男生扬起拳头给了儿子一拳,趁儿子被打蒙了抓住玩具汽车就跑开了。

当时她正好去旁边的凳子上放带着的包,等她发现不对迅速跑回来的时候,打人的小男孩已经跑开了。妈妈本来很生气,想把那个打人的小男孩抓回来让他道歉,但回头看到儿子的表现却让她更生气。儿子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一副委屈的样子,脸涨得通红。

妈妈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儿子骂起来:“你怎么回事?别人打你你就只会站在这里?你去打回来啊!”但儿子却站在原地,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妈妈更生气了:“你怎么这么懦弱,去给我打呀!”

儿子还是一动不动,看着儿子畏畏缩缩的样子,妈妈不由分说地拉着儿子就准备去找那个打人的小男生,儿子却“哇”地一下哭起来了。妈妈越想越生气,拉着儿子就冲出了游乐场,一路走一边气呼呼地责骂儿子无能。

回家后,妈妈越想越愤怒,自己的儿子每次都这样,被人抢了玩具不知道抢回来,被打了也不还手,他怎么就这么怂呢?妈妈又忍不住吼了孩子一通。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孩子玩具被抢了,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孩子都不知道还手。有的小朋友会毫不在意自顾自地继续玩自己,而有的小朋友明明很在意,却不懂得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只会一个劲地哭。

每到这时,家长就会很生气,觉得孩子太“懦弱、无能”。有的家长盛怒之下,甚至会当面斥责孩子。等冷静下来时,他们会教孩子各种还手、打回去的办法,孩子每次都表现得很明白的样子,但真的再遇到被抢玩具被打的状况时,却只会更加“懦弱”,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站在被打孩子的角度来看看他在“挨打”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假设我们是一个小宝宝,正在经历下面的场景:我正在玩,突然一个孩子冲过来抢玩具,我有点懵,不知道对方想干嘛,但这是我正在玩的玩具,我不能松手。就在我用尽全力保护玩具时,那个孩子打了我一拳,“好疼啊!”我被拍的地方生疼生疼的,我的玩具也没有了。我好伤心,好难过啊!

我想哭,但是我不敢哭,因为我知道我又做错了,我没保护好自己的玩具,妈妈一定会生气的!

果然,妈妈发现我的玩具被抢走了,她的神情变得特别紧张,还狠狠盯了我一眼,好像平常生气的时候的表现。

妈妈紧张的向我冲过来,一脸严肃的冲我大吼起来。“我”被妈妈的态度吓坏了:妈妈又生气了,我又惹妈妈生气了,怎么办?

妈妈更生气了,“恩,我真的是一个糟糕的孩子,所以妈妈这么生气。我真的糟糕透顶。”我委屈的哭起来!妈妈更生气了,她冲着我吼起来,看来我很糟糕这件事真的很可怕,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我好害怕啊!

孩子在玩具被抢走时,内心已经很委屈了,当他们看到妈妈怒气冲冲地冲过来,用非常生气地态度开始嘶吼时,他们不会知道妈妈是在生别人的气,反而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当妈妈变得更生气时,孩子原始的情绪就会被激发,变得更加害怕和自责。他开始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不好,惹妈妈生气了。而孩子的表现又会进一步激怒了妈妈,妈妈更生气,这就让他们更加害怕,他不知道要怎么安抚妈妈的情绪,他就表现得畏畏缩缩。而这个反应看在妈妈眼里就是:懦弱无能。妈妈更生气了,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就会更强,更会产生羞愧感,觉得自己不够好,认同妈妈的评价:自己太糟糕了,是懦弱无能的。

而这样的模式一旦形成,孩子内心的这些深层次的害怕、愧疚都会被激发,如果妈妈又一次非常生气,孩子又会再经历一次害怕、自责与羞愧,他会越来越不自信,表现反而越来越“懦弱无能”。

慢慢的,这样的情绪反应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反应,妈妈看见孩子被打被欺负却没有办法还击,会越来越愤怒,而孩子却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导致妈妈生气,变得越来越害怕、自责。

所以在孩子被打被抢玩具时,父母生气地叫孩子打回去,并不是最好的做法,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深层情绪,让孩子更紧张不安,留下心理阴影。

当孩子被“打”、被“欺负”时,被打的过程可能并不可怕,父母的态度往往要可怕得多。

在学儿童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知道一点:攻击性是人类成长的动力,所以每一个人的天性中都是富含攻击性的,这句话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没有人会在遭遇攻击的时候失去还手的勇气,即使一个小小的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孩子动不动被欺负,被攻击却没有反应,除了那些2岁以下的孩子不懂这个动作背后的意义外,大一点的孩子本能的反应如果除了哭以外却没有还手的勇气,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急着去教训熊孩子,而是要反省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自己生气的表现让孩子觉得恐惧?

只有把这种恐惧心理消除,孩子才有勇气保护自己。不然家长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动不动被欺负,表现越来越“软弱”。

有些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不会保护自己,那我帮他出头,让欺负人的那个孩子害怕。

其实这样的反应给孩子会留下:当我被欺负的时候,我自己是保护不了自己的,只有那些比我强大的人出面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不分轻重都只能求助于强者,而不会根据场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的孩子在有人帮忙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得很狠,但是如果保护者不在身边,他就只有挨打受气的份。毕竟很多场合只有孩子可以保护自己!

在家长看到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就算内心再愤怒,表面也要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不然你的怒气吓到的不是熊孩子,而是自家的孩子。

比较好的做法是听孩子自己说发生了什么。可以走过去问孩子:“刚刚发生了什么呀?”如果孩子自己表达能力足够,就让他自己说。

如果孩子表达还不够流利,妈妈就可以不带情绪地用自己的语言把刚刚发生的事情说出来:“刚刚妈妈看到你正在玩小汽车的时候,过来了一个小朋友,他都不跟你说一声,直接来抢你的玩具,你刚开始有点吃惊是吗?”

“你觉得要保护好玩具,就紧紧抓住了玩具。那个小男孩也开始用力跟你抢,因为他抢不过你,他直接打了你一下,你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对你?”这时候等一等,看看孩子的反应再接着说。

“等你反应过来,玩具已经被小男孩抢跑了,你有点难过,觉得既没保护好自己,也没保护好玩具对不对?”这样的过程能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回想清楚前面发生的事情。

有时候孩子被打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妈妈也可以清晰地说出来:“他打你的时候,你的脸感到火辣辣的,你觉得有点害怕,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对你?”

当情绪被看到的时候,孩子才会有反应,他可能会大哭起来,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再安抚他:“妈妈看到你的难过,看到你的委屈和自责了。”

妈妈一直陪伴着孩子,接纳他的情绪,当孩子被好好地安抚过,这些情绪才会离开。

等孩子情绪平稳下来后,妈妈可以再与孩子讨论如何应对。

可以在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再把前面发生的事讲述一遍,让孩子利用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去体验,同时借助这些角色与孩子讨论:如果那个小男孩再过来抢你的玩具,你可以怎么做呢?如果你不想给他你要怎么保护你自己和心爱的玩具呢?如果你们都想玩,有什么方法能让你们都玩到呢?

要记得,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在讨论的过程中,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有的孩子会害怕而不知所措,有的孩子会生气,在愤怒之下选择打回去,还有的孩子会选择逃跑。

你可以告诉他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在这个大前提下,他采取任何方式都可以。比如,他可以选择跑,也可以选择打回去,还可以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

情绪被看到,孩子知道即使表现不够好,自己也一样是值得被尊重的,是不应该被侵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才会对侵犯他自尊的行为产生“我被冒犯了”的愤怒感。

愤怒才会带来攻击的力量,让孩子能够不卑不亢地面对来自外界的攻击。下一次当他遇到过分的行为时,不用家长教,孩子就能有力量保护自己不被侵犯。

如果孩子已经感到害怕,感到自己“懦弱无能”了,家长也可以一样通过详细讲述或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让他内心的恐惧、担心、害怕、自责被看到,所有的情绪被看到后,就会自行离开。孩子才会慢慢感受到“我是值得被尊重的,我是有力量的,我要保护我自己。”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3岁以内的孩子都还不会保护自己,他的眼里大多只有自己和妈妈。所以这个时候妈妈可能要出面保护孩子不被“打”。

遭遇欺负的时候,第一次妈妈和孩子可能都没有准备,第二次,发现熊孩子过来时,妈妈可以让自己的宝宝与熊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让两个孩子靠得太近,一发现熊孩子举手,不管是什么状况,可以马上抱走一步。这样就可以自动化解孩子被打。

有时候家长看到孩子被打时,情绪会失控,这时家长需要看到是自己内心的愤怒没有被整合。家长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整合得越完整,面对孩子时才能平心静气,真正帮孩子找到“保护自己”的力量。

当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后,他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与同龄小伙伴相处的规则。大多数孩子虽然有争执,有矛盾,但也会不断进行磨合,找到友善相处的方法。

但是,也一定会有一些顽皮的孩子,会不遵守规则,屡教不改地肆意欺负其他的小朋友。

如果孩子是被欺负的一方,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松绑,因为被欺负的孩子通常是受到规则约束觉得自己应该遵守纪律,不能动手的。所以虽然被欺负、被侵犯了他们很生气,但因为害怕违规,害怕被老师批评,于是强迫自己压抑下所有的不爽情绪,忍受委屈。

一方遵守规则,而另一方完全不遵守规则,在不公平的情况下,遵守规则的一方一定吃亏。而不遵守规则的那一方看到对方眼里的害怕和退缩之后,才会更加肆无忌惮。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先帮孩子松绑,让孩子知道遇到不遵守规则的人,是可以有选择的。

家长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帮孩子整合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被欺负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与需求,让孩子明白任何情况下,自己都需要被尊重,都需要空间去有选择地保护自己,这时,孩子就能够不卑不亢地面对那些不守规矩的欺凌者,如果对方继续过分,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不应该被欺负的。这时,孩子会变得灵活、机智,他会自己找到方法和力量来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尊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哪个家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当孩子面对欺凌,却没有力量还击时,家长不要急着让孩子“打回去”,而是先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再与孩子讨论切实可行的做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