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暑假也上补习班:全球家长正在被一种畸形的焦虑包围(2)

发布日期:2020-07-09 09:31 本文摘要:难道欧美国家就没有阶层固化现象吗?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尔斯克拉克提出了一个理论: 在一个国家里,家庭出身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越大,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就越明显,也就是说,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代际流动性。

  难道欧美国家就没有阶层固化现象吗?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尔斯·克拉克提出了一个理论:

  在一个国家里,家庭出身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越大,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就越明显,也就是说,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代际流动性。

  社会越不平等,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 出身普通的平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越难。这种相关性,被克拉克形象的称之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

  在这个图里,一个点越靠右代表这个国家贫富差距越大,越靠上代表这个国家“代际流动性”越差、阶级固化越严重。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阶级固化确实非常严重,贫富差距也很大。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英国、美国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阶级固化的现象也很严重,跟中国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那个写出了著名的《独自打保龄球》的罗伯特帕特南,在那本书问世十五年之后,推出了一本新作—《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通过大量的实例、数据和论证,证明了美国教育的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事实,比如:

  (▲学历低/贫穷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比高学历/富人家庭要少

  (▲不同的阶层,孩子在学校中的考试分数也有明显的差异)

  ▲甚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肥胖率也更高

  这种阶层固化的现象,越是高等教育情况越明显。比如著名的常青藤联盟,因为高昂的大学费用和拼爹的推荐入学制度,已经逐渐变成了社会中上层孩子的俱乐部。这和我们国家的推免制度所造成的现实情况,如出一辙。

  如此看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美国的阶层固化情况跟中国并无明显差异。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家长,没有我们那么焦虑呢?

  我想,那是因为,虽然美国阶层固化、贫富差异的情况很严重,但即便居于社会的底层,依然可以有相对得体的生活保障,依然可以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而我们中国家长的焦虑,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里,赢家通吃意味着要么获得所有要么一无所有,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想要获得有尊严的生活,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变成了可以无止尽的攫取资源,并且奴役别人。我们对学习的定义, 变成了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击败其他人挤占了上升的通道。

  体制内教育是普通人

  能获得的最平等机会?

  有人说,对老百姓来说,体制内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体制内教育或许才越来越成为上层阶级孩子的俱乐部

  无论这一点是否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家长,不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认为有一条道路可以适合所有的孩子,以行为模式和选择方式的趋同为手段,在人群中寻找安全感。

  把孩子扔进人群中,以统一的标准来考核所有的孩子,完全不顾在这种体制下,少数孩子的突围是以大多数孩子的一败涂地为代价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呢?

  如果我们看看身边“正在发生着的未来”,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正在进行着重新的定义,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在参差多态的教育形式下,所有孩子终于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而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学习不再是零和的竞争,而有可能变成彼此协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