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难的高考作文题中,蕴藏着孩子从小该做的一件小事

发布日期:2020-07-07 22:02 本文摘要:原标题:今年最难的高考作文题中,蕴藏着孩子从小该做的一件小事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今天早上,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1071万考生步入考

  原标题:今年最难的高考作文题中,蕴藏着孩子从小该做的一件小事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今天早上,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1071万考生步入考场。

  语文第一科刚结束,高考作文题已经上了热搜。仔细看了11个作文题,最吸引我的是北京卷的“一条信息”和江苏卷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看完你就会发现,里面特别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信息”,都是想考察学生们当代信息素养,对于刚刚从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走出来背景下的我们,更是如此,今年这个作文的题目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假新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现在是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有些信息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但是泥沙俱下,在信息的海洋中,我们也极易轻信“谣言”、被“假新闻”愚弄。

  特别是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满天飞,以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被反转”的社会新闻,仅仅是这半年以来,就已经非常多了。

  你可能已经忘了年初的双黄连事件,许多媒体针对标题,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导致原本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被说成了真事,当时全国对双黄连进行疯狂抢购,导致双黄连一度缺货,想用的人反而买不到。

  再到今年的四月份,国外因为疫情爆发,口罩开始变得很抢手,如何再利用口罩也变成了很多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人就提供了一个消毒口罩的小窍门:把口罩放在微波炉里加热 3 分钟就可以了。

  这个建议在美国广泛流传,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样做很容易让厨房起火。新罕布殊尔州消防局局长在 Facebook 上发帖称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主意”。

  还有上个月刷屏的罚跑吐血事件:一名家长在微博上称自己患有哮喘的女儿在学校遭到老师罚跑导致女儿哮喘发作发烧咳血,留下手抖后遗症。并且表示在自己曝光罚跑事件后老师还曾跟踪尾随自己。

  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注意,评论转发量惊人。经过调查才发现女孩咳血是刘某编造的,校服上的血迹也是化妆品和水混合而来,刘某因编造女儿遭罚跑吐血等情节被刑拘。

  缺乏甄别、掌控信息的能力,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极其容易被信息、舆论所绑架、吞没。这时候,从小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让孩子学会读新闻

  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深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如此重要,但很遗憾的是,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学校教育不教媒介素养。准确地说,应该是 媒介素养课程从未出现在中小学课程中

  那么,究竟何为媒介素养呢?今天借用 赫尔辛基大学学者Hannu Nieminen的解释跟大家详细说说。其实,媒介素养 涵盖以下四个维度的能力:

  

 

  1. 我们有 使用不同媒介的能力。比如电视、报纸、手机、电脑、app、网站等媒介。

  2. 我们 对媒介内容的批评性解读能力。不仅是理解文本表面上的意思,还要意识到内容背后生产者的立场和他们的目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信息。

  3. 我们要具有 注意媒体安全、网络安全的能力。你必须明白自己在线上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

  4. 我们还有 媒介内容生产者的能力。社交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能是媒介内容的生产者,我们发照片、发状态、发文章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部分。

  

 

  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恰恰就是 多元识读、甄别信息、批判性阅读文本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我们每天都可以教给孩子的。

  就比如,要提高孩子辨别“假新闻”“谣言”的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教孩子认清“事实”与”观点”两者之间的区别。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让孩子主动上网查找他们好奇的资讯,比如运动、游戏、自然等,并与孩子讨论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内容、如何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他们关注的主题与网络阅读的经验,与孩子一同思考“如何评估网络新闻”。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列出几个安全、适合孩子阅读新闻的网站,并通过这些新闻提早让孩子知道如何对阅读的资讯提出合理的怀疑。

  其次,要和孩子一起读新闻、比较新闻,而且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有数据统计,近九成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来源,几乎都是微博、微信等社群媒体,一来这些平台上的信息趋于碎片化,难辨真伪或容易断章取义,二来 这会让孩子更加偏好浏览立场相符的文章。

  因此,家长更应该从小就教孩子如何读新闻,最好引导他们留意信息来源, 并区分报道所陈述的观点或想鼓吹的价值,同时,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观点,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考,而非人云亦云,盲目相信权威。

  少年商学院国际专栏作者李爽就曾经说过,她们家一直有一起讨论新闻事件的传统。而且她从小就会给两个女儿“洗脑”: 查证新闻,最少需要2-3个不同的新闻来源。

  因此她们家形成了一个 “新常态”,聊到与社会有关的任何事,两个女儿首先要自己去查新闻,以免从妈妈这儿听到“不实之词”,最后鸡同鸭讲,大家浪费时间。

  试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从小树立这种意识,又怎么会轻易被谣言“牵着鼻子走”呢?

  每天上演的新闻事件

  都是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最好机会

  所以说,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考验孩子获取信息和甄别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不是为了否定什么,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检测、修正、补充。

  具备这种思维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观点,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因此,他们长大后能保持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

  BBC也曾出过一系列的教学视频,通过辨别真假新闻去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BBC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在网上都有一个角色,我们都需要确保自己在网络空间获取的、分享的信息是准确和可信的。

  孩子或许会问,“不是只要找到值得信任的人,就能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了吗?”如果是这么简单就好了,我们都会犯错,如果面对提供给我们的错误信息,我们却无动于衷,最终我们就会被带出错误的世界观,在观点辩论中犯错。

  BBC给孩子的建议是:你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让自己的观点只受事实影响,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并且问自己,你是因为真实性才想要分享它?还是因为只是你希望它是这样?

  让孩子不断自省反问,保持思想的独立,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不去盲从权威,才能永远对知识进行无畏的探索和质疑。

  因此,每天上演的新闻事件,都将会是强而有力的教育机会。顺着孩子的思路走,让孩子解释他们的想法,鼓励孩子思考、学习判断。

  一旦开始让孩子学会质疑收到的资讯,他们就会养成这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