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为什么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我淡定地打开这本书(2)

发布日期:2020-06-21 09:02 本文摘要:以微生物历史这一章节为例,配合各种直观的流程图,孩子可以迅速归类微生物、理清实验流程和原理。 虽然科普绕不开发展史,但如果光是列队介绍重要人物和事件,多少有些乏味。 在硬核干货前后,《少年时》还有着开

  以微生物历史这一章节为例,配合各种直观的流程图,孩子可以迅速归类微生物、理清实验流程和原理。

  虽然科普绕不开发展史,但如果光是列队介绍重要人物和事件,多少有些乏味。

  在硬核干货前后,《少年时》还有着“开胃前菜”和“餐后甜品”。例如介绍庞杂的学科发展前,“民以食为天”的老话依然适用。

  原来几千年前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就始于饮酒!之后还有酱、醋、酸奶、面包... 由此看来,微生物和我们的距离并非如想象中遥远。

  还有孩子感兴趣的科学轶事。

  以及吸引眼球的“标题党”——粪便疗法,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再看看生活中常听说的乙型肝炎。

  为了方便孩子理解人类与乙肝病毒的博弈,“隔壁老王”登场了!

  通过急性感染、转为慢性肝炎和打了乙肝疫苗三个阶段的故事,虚拟“老王”让科普活了起来。

  如果孩子对显微镜感兴趣,推荐精读《显微镜的发明》这一章。

  从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到电子显微镜,再到最新的荧光技术、显“纳”镜,系统读下来,孩子的知识面慢慢就和其他人拉开了差距。

  在孩子上小学前,接触故事性的读物是为了培养阅读兴趣,但系统性的科普阅读,不仅能让孩子站在更高处,清晰看到事物间的关联,更是帮助孩子站得稳,一路攀登风光好。

  学人文不分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少年时》是一份科普系列书。

  我们来看2019年《少年时》的12个选题。这里面有5期是比较偏重人文类的。也就是说,《少年时》不仅仅是“科普”,它有很大篇幅可以称为“文普”。

  让我们打开《让习惯成为正能量》这一期。里面《习性的遗传》,从基因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个偏重人文的题目,用科学的方法作了论证,让人文的观点具备了严谨。

  举个大家最常见的例子,有一种佐味蔬菜叫香菜,它在很多饭菜里都会出现。但是对于香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喜欢的人恨不得把香菜直接主菜来吃,有人在吃火锅的时候会专门煮香菜。但是有的人就非常反感香菜,觉得其味道就像肥皂,看到碗里的香菜甚至连食欲都没有了。

  这是大家的喜好不同吗?科学家对大样本人群进行研究发现,人对香菜的感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爱好,而是隐藏在我们的基因里。人11 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叫 OR6A2 的基因,这个基因和位于鼻腔上部的嗅觉感受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