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读了500本绘本后,才发现一直用错了方法

发布日期:2019-11-14 11:47 本文摘要:原标题:我给孩子读了500本绘本后,才发现一直用错了方法 文 郭佳 央视《面对面》栏目主编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和同龄孩子相比,我小时 候是绝对的大富翁。 因 为我有整整一箱子小人书。 在那个年代, 这箱子小人书,让我摆脱了童年寂寞 ,更重要的

  原标题:我给孩子读了500本绘本后,才发现一直用错了方法

  文 郭佳

  央视《面对面》栏目主编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和同龄孩子相比,我小时候是绝对的“大富翁”。

  为我有整整一箱子小人书。

  在那个年代,这箱子小人书,让我摆脱了童年寂寞,更重要的,它们是社交货币,能让其他小朋友主动结交我,甚至讨好我。

  所有小人书里,没有一本书给我的帮助,超过《小马过河》,也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心痛良久。现在,我把这段经历写给你,希望你不要重复我犯的错。(拉至文末查看作者亲自整理的《给3-12岁孩子的启蒙绘本书单》PDF获取方法)

  (郭佳老师录制的音频,模仿了小时候的语调)

  让孩子背故事是不是过时了?

  1974版本的《小马过河》,讲了一匹小马在过不过河的问题上,如何做决策的故事。

  我拥有的《小马过河》小人书,是1974年版本,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经典的中国童线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大的中国孩子,应该都熟悉这个故事,但我想问你:

  你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吗?我能。

  你可能会说,so what?听完我的故事,你也许就不这么问了。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四岁,不怎么认字,所以不是我读,而是妈妈带我“读”。

  她的方法是:她讲一遍,把书给我,让我自己看;过一会,我再给她讲。中间她会引导我根据情节、角色,加入自己的语气。

  我不记得我的“小马”过了几天河,只记得那段时间,只要有空,她就重复这个过程:她读一遍,把书给我,让我自己看;过一会,让我给她讲。她有明确的目标:要我把这个故事用书中原话讲出来,这等于在让我背诵。

  牛伯伯和小松鼠给了小马截然相反的答案,最后小马自己做了决定)

  你肯定知道,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背诵都不是愉快的事,需要重复练习,而凡事一重复,就枯燥,需要自控或他控。但四岁的我,竟然一点没有枯燥感——这正是我妈的厉害之处。

  首先,她有耐心。

  我隐约记得,开始时我讲得坑坑巴巴:嗯、啊;嗯、啊;句子、情节都会遗忘,但对一个孩子来说,用原话讲故事,是挺难的。

  但更难的其实是我妈。她的工作不轻松,还要忙家务,那时候的家务跟现在可不一样,每顿饭都要从生炉子开始,生炉子前还要劈劈柴。而在 “小马N次过河”中,我从没觉得她有过不耐烦,哪怕一点点。

  其次,她是戏精。

  她成功地扮演了“听众”,我记得,只要我开讲,她就放下所有事情,面带笑容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能一次又一次愉快地讲下去,就是因为我发现她真的在听,而不是监督我是否完成任务。

  她的演技太重要了!孩子都是“火眼金睛”,你是听我讲故事,还是暗地里让我完成作业,他们一眼就能看穿。

  回忆过去,我虽然不记得用原话讲故事的乐趣是什么,但我记得这么做有“奖励”:

  在妈妈办公室里,五六个成年人,停下手里的活,听我一字不差、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完,然后是大人的夸奖,那是一种小而充实的膨胀感。

  想象一下,四岁的我站在大人们面前讲《小马过河》。

  几十年后,我当了妈妈,开始看各种教育书,也和其他妈妈交流,我听过比较多的观点是:我对我们家孩子没啥要求,不需要大富大贵,快乐就好。

  但,小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他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快乐,就是来自自我认同,马斯洛的理论,这个维度上,也适合小孩子。成年人倾向于矮化或轻视孩子的快乐,以为吃得饱、穿得暖、happy就足够了。

  回想我的小马过河,这种快乐至为珍贵,那就是做点有难度的事,并得到赞赏,赞赏最终会升华为自我认同。

  我妈妈就是这么做的,她用自己的耐心和演技,让我成为一个比身边孩子更出色的故事讲述人,虽然故事不复杂,但我的完成度很高,关键是我才四岁啊。

  “小马过河”过去了30多年,我原以为,我妈的亲子阅读法带给我的好处仅止于此,直到最近的一次偶然经历,让我恍然明白,她的方法还帮我塑造了一种能力,让我受益终身。

  “过目不忘”和高效阅读

  那就是接近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直到上大学,我才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平时聊天,我常常能成段引用某本书的原话,周围朋友就很好奇我的记忆力。大一的某个中午,同宿舍同学随手在报纸上找了段连载小说,“郭佳,你给我们背一下?”

  我快速浏览,把报纸还给他们,当场复述。我当然做不到一字不差,又不是最强大脑,但已足够收获我那几枚同学的惊叹。

  我一直以为记忆力是先天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直到今年暑期,一次偶然事件,才意识“小马过河”意味着什么。

  原因略过不提,几个月前,因为急于给女儿做一次脑部核磁,去了某大学的脑科学研究中心,过程有惊无险。松口气之余和专家聊天,他告诉我,根据他的经验,女儿大脑的某些结构特征,意味着她的记忆力有明显优势。而之前,我还没有刻意观察过她的记忆力。

  回家路上,我问她:你的记忆力好吗?

  她说:“特别不好,最怕背诗了。”

  到家之后,我开始阅读脑科学方面的资料。原来,大脑是个终生持续生长发育的器官。有些中风病人,会丧失语言功能,甚至肢体控制力,但康复训练后还能恢复部分功能,并非是受损的脑组织恢复了,而是建立了新的神经连接。

  大脑和肌肉类似,也需要在使用中增强能力。于是,我重新思考了“小马过河”,又和专家讨论,一致结论是:我妈妈的方式,塑造了我的大脑,或者说给我的大脑输入了一串指令——看了,就要记住;不能只记个大概,要精准记忆;记住了,还要用语言讲出来。

  阅读——精准记忆——语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