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省心”女孩到立志报考斯坦福,14岁的她比大多数人更懂学习

发布日期:2020-05-13 11:37 本文摘要:原标题:从不省心女孩到立志报考斯坦福,14岁的她比大多数人更懂学习 口述 陈思雨 少年商学院演讲嘉宾、特约撰稿人 我从小就让我妈不太省心:学画画和弹钢琴,都没有坚持太久,因为觉得不适合我;跳芭蕾,也是中途停了下来。 我妈有一段时间蛮着急,但是她的

  原标题:从“不省心”女孩到立志报考斯坦福,14岁的她比大多数人更懂学习

  口述 陈思雨

  少年商学院演讲嘉宾、特约撰稿人

  我从小就让我妈不太“省心”:学画画和弹钢琴,都没有坚持太久,因为觉得不适合我;跳芭蕾,也是中途停了下来。

  我妈有一段时间蛮着急,但是她的一个朋友说,得等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能够把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孩子自然就会为之努力。

  果不其然。

  等到我上六年级的暑假,我在妈妈公司的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书,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当时我非常喜欢心理学(具体如何喜欢上的,下文我会详述),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成为了我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我自己就去了解,发现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于是,我找到自己的目标了——我要去斯坦福大学读心理学!

  但斯坦福大学非常难进啊,我就想,我到底要怎么去达到这么宏大的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至少可以拆解为,第一,攻克英语;第二,深入钻研心理学。在我们学校,我的英语处于中级水平,我的目标是要首先达到高级;而深入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对我未来方向的负责,帮助我找到目标与内在驱动力。

  学习英语

  要用对的方法“刻意练习”

  关于语言学习,不少人信奉“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意思是只要自己不停练习,最后总能突破,甚至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是不少人真的坚持了几千小时,却发现自己没有特别大的长进,于是开始怀疑这一理论。

  在我看来,原因是这些人极有可能并没有理解“一万小时理论”的核心,那就是:练习需要精进,不能漫无目的,就像“刻意练习”所强调的——得有明确的、特定的小目标。

  《刻意练习》这本书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有人称它为“最科学精进的个人管理/学习方法”。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刻意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不是为了单纯证明自己的恒心和毅力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特定的小目标,之后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是秉承这样的原则的。

  首先,一定要给自己可衡量的目标。譬如说今天朗读文章的目标是把它通顺读下来,明天再朗读呢,就要在40秒之内通顺地读下来。

  到第三天,再缩短到30秒,第四天,精进我自己的发音……当我按照这个套路,一个一个完成了目标之后,我发现,我有了很大的长进。

  其次,一定要高度专注、及时反馈。我观察到的学霸,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不一定是最多的,但他们在学习时的专注力都很惊人。

  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分心的人,后来我做数学题的时候就塞上耳机、听歌,让自己和外界隔开,从而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上面。

  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认为音乐会让你分心,其实重点是,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方法,我的这个虽然有点“非主流”,但对我来说,确实有效。

  同时我的另一个习惯是“及时反馈”。我经常不断反馈给自己: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不足。这种习惯,是我学习和成长路上的法宝。

  从“找乐子”开始

  原来心理学如此有趣

  虽然我现在离上大学还有好些年,但是我觉得从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非常重要。而喜欢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从阅读开始。小时候我一直在读虚构类的故事。久而久之,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便不喜欢读故事了。

  于是为了找乐子,便翻开了一些非虚构类的书。当时书里的措辞对我来说还都太过于晦涩,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但还是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些意思,后来,我变得越来越喜欢读这类书。

  一年多前,机缘巧合之下,在某文章内看到了一段关于服从权威实验的内容。

  (学院君注: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我以前也并不单纯觉得好人一定做好事,坏人一定做坏事。但直到读到了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人类的一切行为可能都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一次机缘巧合,让我读到了《好人为什么会作恶》这本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实验结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在特别的情景下,成为刽子手的可能不仅有德国纳粹、日本鬼子,还有心地善良、和蔼可亲的你。

  刚读到的时候,同许多人一样,我开始对此实验产生怀疑。实验结果骇人听闻,使得我怀疑这是不是胡乱编造出来的。

  没有人想去承认自己其实会做出违背道德理论的事情。但是,慢慢的,我读到了更多相似的实验,这使我了解到了什么是人性。

  其实,所有心理学家的目的都并不是使大家对于人性失去信心,也不是纯粹只是为了使人了解到人性的恶。他们更加希望的,是人类能更加清醒地了解自己,从而避免被别人所控制而做出坏事。

  米尔格拉姆也相同,他的实验让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服从行为,从而也能够找到一条有效的反抗权威之道。”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

  于是,惩恶扬善便成为了我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当时的我对于心理学的概念还是不清楚,只觉得从前诡密莫测的人性变得清晰了点,可对于大部分知识我还是云里雾里。

  后来,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我了解到了其实心理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也不是单单只研究人性这一部分的学科。但无论如何,我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了。

  跨界学习与深度阅读非常重要

  刻意练习”也强调,要不断走出舒适圈。

  比如英语阅读。有段时间,我在学文学作品赏析,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阅读我很喜欢的一位小说家的作品,当时我分析得特别透彻,就自以为自己的赏析水平已经没问题了,可到下了个单元,老师换了另一个领域的作家的作品,我一开始觉得,我肯定没问题,反正就是词汇嘛,谁知道,看完以后,我发现什么都没懂。

  我当时特别诧异,这些词我都懂啊!就去问老师。

  我的老师告诉我,这是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作品。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们很愿意去读小说,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而且因为一直都在读这方面的东西,读起来就会比较轻松,但是我们也要走出舒适区,去读一些从来没读过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