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都应该是“有限责任制”,三个孩子教给我的事

发布日期:2019-11-16 12:56 本文摘要:原标题:好的家庭都应该是有限责任制,三个孩子教给我的事 文 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经常会有人问我,现在的这个社会要养育三个孩子真的很有勇气。夸完就会问我,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我经常就会说, 从一个孩子到两个孩子,会把人累成狗,从两

  原标题:好的家庭都应该是“有限责任制”,三个孩子教给我的事

  文 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经常会有人问我,现在的这个社会要养育三个孩子真的很有勇气。夸完就会问我,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我经常就会说,从一个孩子到两个孩子,会把人累成狗,从两个到三个会从狗累成死狗。

  其实从第一个孩子到第二个孩子的转变是最大的,毕竟是从“人”变成了“狗”,属性都变了;而从第二个孩子到第三个孩子,其实区别不太大,毕竟死狗还是狗呢。

  生养三个孩子确实不太容易,很多时候我是不承认也不太喜欢“中年危机”这个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30~40岁之间,总是会碰到一些特殊的事情。

  比如,如果说有哪个瞬间觉得自己熬不下去的线年的时候。

  那时候,我太太生病住院了,我妈妈也做手术住院了,孩子又比较小,老大4岁,老二也才2岁。再加上那时还住得特别远,创业的第一阶段也开始步入深水区,我一个人还得照顾着两个孩子,早上要送他们上学、上托管班,放学之后呢,你又要去接,接了之后,他们又要找妈妈,真的是身心疲惫。

  有一天下午,我从公司开车到幼儿园,接了两个孩子回家,回家之后,两个孩子吵着要去医院看妈妈,所以我又开车走环城高速去医院,然后在高速上,开着开着觉得实在是太累了,就给孩子们两个手机,将车停在高速路旁边就睡觉了。

  休息了10分钟之后,继续出发。那时突然开始怀疑自己,当时为什么选择生两个孩子啊?

  但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并没有因为这件事给自己贴上一个“中年危机”的标签。到后来,从两个孩子到三个孩子直到今天为止,我依然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够克服的。

  这是因为,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教给了我很多事情,让我变得越来越从容乐观。

  第一次当父亲

  我们家就像是“个体户”

  2011年夏天,我的第一个孩子准备出生。我站在产房外面,满脸写着兴奋。那时候微博刚兴起,我已经提前一个月酝酿好了微博要发什么了。那种兴奋是来自于我要当爸爸了,心想着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呢?

  但那时候的我根本不会去想,产房里面有一个女人正在遭受的痛苦。

  所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第一次当爸爸这个阶段的话,那应该是「个体户」。这个词完美地诠释了当时我们家组织结构的状态。

  “个体户”有几个特点,其中包含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试验田

  “试验田”的意思就是,对于我们这种新手父母来说,看了很多书、教育理念和方法,总想着如何才能将自己的那些教育理念、方法用到孩子身上,像个体户一样,想要做出一些创新,然后验证自己的眼光还是独到的。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好奇心。

  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好奇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想象着孩子未来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现在想想,这种好奇心太过于形而上了,太像对照着课本上那些理念,来看孩子有没有什么变化。而不是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好奇心,理论方面占据了上风。

  第三个关键词是“无限连带责任”。我们知道,个体户在商业上来说,它的组织结构是无限连带责任的,即使倒闭了,如果欠了钱,你也是要还的。

  意思就是,当你刚生了一个孩子的时候,觉得这是代际传承,为了孩子我什么都可以做,那种大义凛然,想要做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的样子其实已经越界了,但自己还觉得自己挺伟大的。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生了一个孩子之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保姆等等,几乎家里所有人都会围着一个孩子转。但人多了也不一定好,人一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了,容易手忙脚乱。

  再说了,把孩子当成试验田或者掌中宝,从如今来看也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的养育方法。

  虽然,我们家的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那么夸张,但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个体户的属性太明显了。

  第二次做爸爸

  从“个体户”变成了“有限合伙人”

  第二次当爸爸,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状态,那就是纠结、彷徨。

  如果相仿照个体户那种说法来形容,我们家很像一个“有限合伙企业”

  从“个体户”变成“有限合伙企业”,我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纠结、彷徨呢?

  一是因为,现在家里有了两个男孩,对于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适应两个孩子带来的变化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性格可能会不太一样,我们又如何让孩子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让兄弟既是兄弟,自己又是自己呢?

  二是因为当时离开了一家工作了8年的知名纸媒,想着要转型,所以去了北京做了电视新媒体,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家人要分开了。

  当时非常的彷徨和纠结,虽然那时还没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但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自己口口声声说要多陪伴孩子,结果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去北京了。

  “有限合伙企业”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有10个人开了一家公司,其中只有一个人是普通合伙人,他负责公司日常的事务、工作,代表着这家公司,而其他9个人都是有限合伙人,他们会参与到公司的运作中,但并不是执行的人。

  也就是说,在家这个“有限合伙企业”中,我的太太就变成了“普通合伙人”,她背负的担子其实更重了;而我这个“有限合伙人”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离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相伴的时间越来越少。

  这时你会发现养育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的时候更加形而上了,虽然我们将第一个孩子当做“试验田”,但是也只有多靠近孩子才能知道试验的结果是否如你所愿。

  但现在想的就更多了,比如说你想的是兄弟俩的个性,还有北京、广州两个地方,距离这么远,怎么协调陪伴孩子的时间,等等。

  所以现在想起来还挺内疚的,因为确实不该去北京打这个酱油,要去的话也一家人一起去。毕竟即使当时将第一个孩子当“试验田”,教育方法可能不太对,但是陪伴的时间还是足够的。到了第二个孩子,想的东西就太过宏大了,而陪伴的时间反而减少了。

  所以今天我为当时去充当那个“有限合伙人”而非常的惭愧。

  当然后来在北京只待了短暂的100天,我就重新回到了南方。所以现在反思,我和老二的关系相比老大和老三来说会弱了一点点,这都是源于我当时选择的错误。

  回到南方之后我就创业了,在教育领域创业看到了太多创业者,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却把孩子给“弄丢了”,长期跟家庭分居,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

  我前几天碰到一个朋友,他说,1000天了,每年回去也就5、6次,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无论如何,还是得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年纪,一定不要当“有限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