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涉猎范围广到底有多重要?

发布日期:2021-07-02 15:35 本文摘要:原标题:孩子从小涉猎范围广到底有多重要?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目前, 鼓励中小学生学习通识教育 ,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 众所周知,哈佛耶鲁大一大二不选专业,通识课才是核心,而通识课程学 得好的学生,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成

  原标题:孩子从小涉猎范围广到底有多重要?

  文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目前,鼓励中小学生学习通识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

  众所周知,哈佛耶鲁大一大二不选专业,通识课才是核心,而通识课程学得好的学生,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成为顶尖高手。

  同样,现在国内对孩子所要求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2020年要全面实行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估被 纳入考核,其实也是全球通识教育2.0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然而,客观来讲,在通识教育方面,我们的观念和做法还是相对滞后的。

  学校和课堂里的教育缺了什么?

  北大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说: “我们教育没有培养出的东西,是性格,是个性。”

  今天越来越多家长在头疼:

  

 

  学习没有自驱力、应付作业;

  习惯了标准的答案的存在,缺乏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了高考填志愿,一脸迷茫,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是“做题家”,在资源上拼不过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对学习也丧失了动力。

  

 

  这其实是大多数孩子都会面临的成长困境。

  通常来讲,孩子学习出现以上的问题,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找对学习方法,二是缺乏学习驱动力。

  在这个倡导跨学科思维的时代, 对于孩子们而言,每学习一门新领域的课程,就相当于多了一种认识世界的维度。

  然而,“重分数不重认知维度”的课堂学习,显然已不足以培养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而课外“军备竞赛”性质的兴趣班、补习班又制造出“大家学我不得不学”的氛围,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孩子习惯 “假装学习”“表演勤奋”,学习内驱力被早早磨灭。

  这种情况下,光靠老师、家长的督促,孩子是很难专注在学习上的,甚至,家长们过分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分数,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在学习这条长跑赛道上,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重视通识教育为孩子提供课外的“能量储备”,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开辟多元的兴趣领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

  这个时代青睐什么样的人才?

  孩子自身学习情况出发的这种教育观念,和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代所呼吁的人才培养思路不谋而合。

  比尔·盖茨曾在去年推荐了年度书单,在这份书单中,有一本颇颠覆我们认知的书——《范围》

  “专才”与“通才”之争,一直在教育界存在,简单来说,就是“深度”与“宽度”之争。

  在本书中,美国调查记者大卫·爱泼斯坦在广泛研究了包括体育、艺术、科学、商业等多种领域的领军人物后发现,这些人从小就有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才能。

  这种涉猎范围的宽广,拓展了他们思维的广度

  因此,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多为孩子普及通识教育,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

  

  实际上,他本人就是 “通才”的一个典范。

  原本从事科研工作的他,因为曾经修过新闻学副科,在工作后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不在科研工作本身,而是在报道与科研工作有关的领域。

  于是便开启了体育新闻写作生涯,此后他以荣登”纽约时报“最畅销书籍的”Sports Genes”。 “ 一举成名,并成为SI的高级撰稿人。

  如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精细化,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时代的产物,学校里教授的“封闭性”知识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单一的专业学习难以适应知识迭代的速度,不同学科间也早已失去原有的严格界限,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

  要想让孩子们在竞争狂潮中脱颖而出,从容面对世界变化,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接受通识教育,掌握“开放性”的知识和技能。

  越早接触不同知识领域和行业,孩子们就能越快培养跨学科思维,并进行知识迁移,让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融会贯通

  而这,正是传统学校和教育所无法满足的。

  「少年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