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教孩子成功,不如教孩子善良,一位沃顿商学院教授的人生忠告

发布日期:2019-11-21 13:54 本文摘要:原标题:与其教孩子成功,不如教孩子善良,一位沃顿商学院教授的人生忠告 文 ADAM GRANT 美国宾大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 编译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Over and over in these 75 years,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were th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

  原标题:与其教孩子成功,不如教孩子善良,一位沃顿商学院教授的人生忠告

  文 ADAM GRANT

  美国宾大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

  编译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Over and over in these 75 years,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were th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 and with community.

  过去75年里,那些和家庭、朋友、邻居都维持有美好关系的人,最幸福。

  —— Robert Waldinger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今天,如果你去调查美国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拥有什么,超过90%的人会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善良但是当你问孩子他们的父母想要什么,81%的孩子会说,父母看重的是自己的成就,而不是关爱他人的善良品质。

  到底我们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在善良和成功,它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吗?今天这篇文章对于善良这一品格的探讨,非常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善良并非是懦弱的根源

  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里,父母往往会对孩子们的个人成就和幸福更加关注。不管我们多么赞扬善良这些品质,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向孩子们展示出,我们有多重视这些特质。

  也许我们不应该为善良的减少而感到惊讶。在美国大学生的年度调查分析表明,从1979年到2009年,他们在同情和站在他人角度考虑的方面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些年间,学生越来越不会对别人的不幸感到担心,也不太会为别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感到不忿。

  不仅仅是人们关心的更少,他们似乎也更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了。在一项实验中,一位社会学家分别在2001年和2011年进行试验,在美国的几十个城市发放了数千封看似从信箱里掉出来的信件。

  从第一轮到第二轮(从2001年到2011年),这些丢失的信件被乐于助人的过路人捡起来并放入信箱的比例下降了10%(而在加拿大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乐于助人的情况却没有减少)。

  心理学家发现,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和他们的前辈一样,相信其他遇到困难的人应该得到帮助。但是与前辈不同的是,95后的孩子们认为自己应该去采取行动帮助他人的责任感没那么强。比如,他们不太愿意向慈善机构捐款,甚至没有表示有意愿去这样做。

  在当今互联网社会里,每个人都因为手机彼此隔阂,如果我们无法真正的关心彼此,那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价值观。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们的成就,从而忽略了对于善良之心的培养。他们似乎把孩子的荣誉也看成了自己的荣誉,而孩子们的失败就是自己作为父母育儿的失败。

  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会巧妙地阻止孩子们善良之心,因为他们认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中,善良是软弱的根源。

  比如,有一些育儿圈子里,如果学龄前儿童玩耍的时候表现出来了自私的一面,就会有些人反对对此进行干预。这些家长担心,进行干预可能妨碍孩子学会坚持己见,并且认为与其培养一个不会说“不”的人,他们宁愿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位不愿意分享的年轻人。

  但是,其实父母没有理由不去教导孩子去关心他人,关心自己。孩子们应该要做到既慷慨又有尊严。如果你鼓励孩子们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虽然他们不一定听你的话,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学会互惠的原则:如果你不去体谅别人,他们可能就不会体谅你,而你周围的人也不太可能会相互体谅。

  父母善良的行为

  对孩子的引导性很强

  由于性别的差异,很多父母在不同性别的品格培养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家庭和学校会倾向于鼓励女孩子善良有爱心,男孩子则要坚强、有进取心和成就。而今天,家长和老师都能够正确的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女孩的自信心和领导力。

  然而不幸的是,在男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于男孩在慷慨和乐于助人这方面的品格培养却有所欠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体更强调进取精神,而对于关爱他人程度有所降低。

  孩子们对这一切其实会比大人来的要更加敏感。他们可以看到,同龄人因为成绩好或者达到了目标获得了奖励,而并不是很为他们表现出的慷慨而受到表扬。他们看到成年人在标榜自己的成就的同时,并没有对自己的品行有太多的重视。

  父母应该把一些好的品格传承给下一代,但是我们现在反而是正在弱化这种品格的传承,取而代之的是对结果的最求,比如孩子开始上学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最后问的问题很多都跟孩子的学业成就相关:

  

 

  你的球队赢了么?

  成绩是怎么样?

  排名是多少呀?

  ....

  

 

  这其实是父母有意无意地把关注点落在了孩子的成就上面,很多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候,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识地去避免、减少对孩子成就的过分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把我们关注的重点落在孩子日常等美好品格的培养和体现中,其实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长都大有帮助。

  从最日常的沟通交流问问题开始,比如说在家庭聚餐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去跟孩子说:

  

 

  你们做了哪些帮助别人的事情呀?

  

 

  起初,孩子们普遍都会说“我忘记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我跟一位没有零食的朋友分享了我的食物。”或者“我帮同学去分析她在测验中做错的题目”。他们开始寻找帮助他人的机会,并采取行动给予帮助。

  作为父母,我们也试图跟孩子们分享我们帮助他人的经验,并试着让那些力所能及却没能付诸的行动都变得有意义。

  告诉孩子们,当没有站出来为被欺负的孩子说话时有多么的后悔,可能会促使孩子们有一天能挺身而出。告诉孩子们当自己退出团队而使得团队进入尴尬境地的情景,可能会促使孩子更仔细地考虑自己对他人所负有的责任。

  关键在于,不要把孩子强塞进仁慈或者关心他人的枯燥说教里,而是要表现出这些品质是会被注意到的,是值得重视的。孩子们天生是乐于帮助别人的,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会表现出对他人的需求有天生的理解。

  给孩子分享的选择

  比强迫他去分享更有效

  孩子到了一岁半左右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愿意参与到帮忙摆桌子、扫地、打扫家里的游戏之中。而等到他们长到两岁半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愿意把自己的毛毯,分享给感到寒冷的人。

  但是太多的孩子会把善良当做是一种琐事,而不是一种选择,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一点。

  实验表明,当我们给孩子以分享的选择时(分享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强迫去做的事情),他们以后变得慷慨大方的几率,是强迫孩子去分享的时候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