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兴趣到全心热爱,孩子学钢琴这几年刷新了我对兴趣培养的认知(2)

发布日期:2019-11-20 16:06 本文摘要:这条经验在我后来养育老二的过程中,更是屡试不爽。老二不想去游泳的原因几乎没有一条是因为不喜欢游泳,有时候是因为水凉,有时候就是不想去五点钟那场,有时候是因为朋友没去。如果不是有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我一

  这条经验在我后来养育老二的过程中,更是屡试不爽。老二不想去游泳的原因几乎没有一条是因为不喜欢游泳,有时候是因为水凉,有时候就是不想去五点钟那场,有时候是因为朋友没去。如果不是有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我一定会早早的得出结论,她对游泳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在发展兴趣的过程中,小孩子感受到的挫折,可以来自各个方面。他们年纪还小,不善总结不善诉说,而我们大人则是习惯于高射炮打蚊子,将他们的退堂鼓拔高到缺乏好奇心,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毅力这样的高度。

  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只要能够准确的找到是什么让孩子产生了挫折感,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一味的指责孩子的品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不对症,还会进一步加深孩子对这项活动的厌恶。

  当孩子处于难度进阶的恐惧区

  父母需要给他们一个“救生圈”

  这么相安无事了一阵儿,好不容易能弹出调了,老大又不想练琴了。这次我学机灵了,不讲道理了,直接找老师咨询。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请了一个陪练小姐姐。

  说来也很神奇,有了这个小姐姐,孩子瞬时变得特别期待练琴。陪练小姐姐告诉我,最近学琴上了一个难度,可能是孩子的理解有限,就会觉得特别困难,但是每天陪练小姐姐给她纠正,很快就弹得很好听,小朋友也就很享受自己的进步。于是,我们又度过了另一个难关。

  这里需要介绍一个有关学习的心理学概念,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下面这幅图阐述的非常清楚。

  小朋友们的成长进步,基本都是发生在学习区。而小朋友们丧失兴趣,往往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恐慌区。这就好比一个刚学会游泳的孩子,在浅水区努力的练习,突然发现自己不小心到了深水区。那他的反应,一定会是恐慌挣扎,努力想要上岸。

  这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如果只是不停的喊着,你已经学会游泳了啊,要坚持!而不是跳下水,或者扔给孩子一个救生圈的话,孩子面临的就会是深深的绝望,以及父母完全指望不上的不安全感。这种绝望和不安全感,到了青春期,就会造成更多的叛逆行为。

  那时候,我们找的陪练小姐姐,就是这样一个救生圈。孩子得以回到学习区,兴趣才有可能继续下去。

  过高或者过低的目标

  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慌区不仅来自于技能的缺乏,也来自于自信、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我们中国讲究严师出高徒,至今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偏向严厉。很多在这样教育风格下成长的孩子,会面临缺乏自信心的危机。

  而美国刚好相反,在九十年代,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快乐教育,就连竞赛型比赛,也只是重在参与。我有很多美国同事,都认为现在的美国年轻人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九十年代快乐教育的恶果。

  有趣的是,这种方式,似乎也不利于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同事们的孩子在上了中学以后,纷纷扔掉了当年的参与奖,准备直面真实的世界。

  这两种情况,我家老大在学琴的路上,也都经历过。有一段时间,她和未来要专业路线的同学们一起上课。对老大来说,这就很痛苦,她每天还有其他的活动,只有一个小时时间练琴。

  无论她如何努力,在这个群体里总是最后一名。而老大学琴的目标,一是为了有个终身陪伴的兴趣,二是为了以后学声乐打基础,并不是为了走专业钢琴演奏的路线。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调整了策略,把她放到了合适的学习群体,她的信心和兴趣很快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