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位刚获得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人有话要说

发布日期:2019-11-25 07:54 本文摘要:原标题: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位刚获得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人有话要说 文 张旎 授权自公号:父母训 近日,一个被BBC誉为教育界诺贝尔奖的全球教育盛会世界教育峰会(WISE)圆满举行,来自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Larry

  原标题: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位刚获得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人有话要说

  文 张旎

  授权自公号:父母训

  近日,一个被BBC誉为“教育界诺贝尔奖”的全球教育盛会——世界教育峰会(WISE)圆满举行,来自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Larry Rosenstock获得了WISE教育奖

  (卡塔尔基金会主席谢赫•莫扎•宾特•纳赛尔为Larry Rosenstock颁奖)

  Larry以其对K12教育的重新思考和通过教育解决不平等现象而闻名。他率先提出了以项目为核心的教育概念,即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实践项目来学习关键的学术技能,这些项目可以跨越多个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的目的。

  

  他还重塑了教师作为“设计师”的角色,认为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调整课程,并以跨学科的方式,自己设计课程。他创办的High Tech High学校就是以此为教育准则的。

  High Tech High学校从2000年创立至今,已经过去19年了,从一家小型公立特许学校开始,到现在发展成一个有四个校区、共16所特许学校的网络,为近5780名K-12阶段学生提供教育。

  提到High Tech High学校,它被大家熟知,应该是源于一部关于探讨未来可能的教育模式的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按字面意思翻译是《极有可能成功》)

  这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抛弃了传统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并跳出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

  在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但98%的大学入学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对这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增设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

  记录片展现了High Tech High的各方各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是教育纪录片里的经典,不仅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还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拉至文末,可查看获取本纪录片观看资源的方式)

  就像AltSchool一样,很多人可能都听说High Tech High,但是我在看完这部片子后,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还是思考了良久。

  

  (点击观看Most Likely to Succeed的预告片)

  理想的学校应像儿童博物馆

  现实中孩子只关心如何考试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100多年后,才出现High Tech High这样一所学校,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极有可能成功”?

  纪录片里High Tech High的教室,就像一间间儿童博物馆。100多年前,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者和父母,由于无法撼动学校教育,开始转向社会教育,用儿童博物馆这样一种形式,来做学校做不到的教育,一时,美国儿童博物馆迅猛发展。

  后来,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更提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的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给孩子们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的技巧。

  100多年过去了,像儿童博物馆一样的学校——High Tech High终于出现。但为什么要花100年?这100年,学校教育改革的尝试从未停止,却不停失败,让人挫败。那么,为什么当教育者都知道该去哪里的时候,变革的道路依然举步维艰?

  纪录片里的几段采访,让我看懂了阻力。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

  当家长被问到,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时,绝大多数人会说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但同样是这群人,却对学校进行类似的改革保持非常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等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去讨论这些所谓的能力,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他们更担心孩子的前途。

  当这群家长听一个老师说到自己当年从名校毕业,却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人生没有方向,很多能力要重新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那也是你曾进过名校,你才有机会做这样的思考。

  其次,是来自学生的阻力。

  片中有个数学老师,充满激情,想在传统学校课堂中实施教学改革,因为他觉得,光让孩子们学会应付考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他想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结果呢?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孩子们的抵抗。

  当这些孩子被问到,想让老师教他们考试,还是教他们生活技能的时候,孩子们的答复是:他们希望学习怎么考试,可以等考上大学之后,再去考虑技能方面的事。

  家长和孩子都在一个系统内思考,这个系统需要用考试来衡量,并最终决定孩子的人生走向。这个标准化的系统,却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家长被这个系统绑架,后来孩子自己也被这个系统绑架。

  站出来挑战这个运转多年且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像一场不知输赢的赌博,于是,谁也不想赌上孩子的命运或自己的命运。偶尔会有几个人挑战系统并获得了成就,也不足以给其他人勇气,因为很多人都会想,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是普通人,一旦跳出系统,可能会满盘皆输。

  当我跳出来看这个教育系统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曾有一小撮有权威或有权利的人设置了一个系统,制定了一种规则,这个系统及规则完全符合那个时期的需要,于是其他所有人都开始基于这个系统规则去做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