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法家的关系如何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

发布日期:2019-05-31 13:15 本文摘要:法家学说正好迎合了秦始皇的渴求富国强兵之法的心理,秦始皇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进行得十分成功,秦国迅速跃居战国首强。 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法家学说正好迎合了秦始皇的渴求富国强兵之法的心理,秦始皇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进行得十分成功,秦国迅速跃居战国首强。

  “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可以,但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和制度。这样,人们看到的文字就只能是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什么人们就做什么,从而达到“政令一统”的目的。

  这是秦代施行的愚民政策之一,也是秦王朝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手段。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它的产生和实行必定有其原因。秦朝实行的“以法为教”的政策也是如此,它在秦国能够产生和施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秦统一之前,虽然经历了商鞅变法,在政治和经济上优于东方六国。但秦国地处西陲,文化一直较为落后。秦国的历代国君,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疆拓土上。秦孝公之前,穆公、献公与戎狄相争,使秦国在关中地区稳稳扎根。秦孝公任用商鞅,商鞅的变法措施注重富国强兵,在耕战上花了不少力气,但在文教方面却相对薄弱,后人常用“孔子西行不到秦”来说明秦国文教的落后。战国时代,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国纷纷出现时,秦国显得十分冷清,基本上只能看到法家、纵横家和墨家的影响。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从这段话的记述可以看出,秦孝公一心渴求富国强兵之法,对其他学说都不放在心上。法家学说正好迎合了秦孝公的这一心理,于是秦孝公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前所述,改革进行得十分成功,秦国迅速跃居战国首强。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给秦国朝野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秦人渐渐接受了商鞅“以法为教”的主张。从此,法家学说就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即使反对商鞅变法的保守派在商鞅死后也拥护法家的政策,法家在秦国的影响力也就可见一斑了。

  秦始皇大一统融合了黄帝的“万国和”的主张、商代伊尹“天子唯君万邦”的主张、儒家和墨家的学说、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法家学说正好迎合了秦始皇的渴求富国强兵之法的心理,秦始皇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

  广济桥最初是由太守曾江创建的,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后因被洪水冲垮,不断修缮,遂成“十八梭船二十...

  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6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洛阳桥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

  有的说是“少林寺”匾额是从康熙手书文章中选取出来拼合而成,也就是所谓的集字。有的说是“少林寺”确为康熙皇帝御笔亲写。还有的...

  因为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给中国皇帝极大的打击。所以他们把辉煌的皇家园林看作...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与此相配合,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无专官,无衙署,就使军机处成为...秦始皇与法家的关系如何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