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孩子学习的最大对手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0-09-09 10:08 本文摘要:原标题:现代孩子学习的最大对手是什么? 文 周全人 企业高管,现居北京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妈妈,开学之后我还能玩抖音吗? 这是我和妻子前两天送孩子上学时,在小区门口听到的对话。 问这线岁的孩子,他妈妈回答:只要你去上学,回来就能玩抖音。

  原标题:“现代孩子学习的最大对手是什么?”

  文 周全人

  企业高管,现居北京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妈妈,开学之后我还能玩抖音吗?”

  这是我和妻子前两天送孩子上学时,在小区门口听到的对话。

  问这线岁的孩子,他妈妈回答:“只要你去上学,回来就能玩抖音。”

  当时我便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抖音何时成了亲子之间谈判的筹码?

  做邻居多年,我也算了解他们家的情况:在一线城市里也算中产家庭,但夫妻两实在太忙了,一个是创业公司CEO,另一个也在快节奏的公司担任主管。

  平时在小区里玩,我看到基本是保姆带孩子。再加上疫情的原因,春节以来大半年,孩子都在老家由老人带。

  无论是保姆还是老一辈,他们应对孩子不听话的方法就是给他手机。长期下来,孩子晚上十一二点不睡觉都在刷抖音。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信息流动越来越快,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改善着生活质量。但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阶层分化都是存在的。

  除了过去谈论的贫富差距,富人和穷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 年收入过百万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可能还比不上留守儿童。

  这也就是新出现的第三种类型的人—— “有钱的穷人”,或者是 看似强者的弱者 ” 。

  这种人并不是个别案例。他们习惯把抚养孩子的任务外包,保姆和老一辈负责陪伴,学校和兴趣班负责教育。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赚更多钱,结果却把孩子弄“丢”了。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有何不同?

  作为80后,我实在难以理解抖音会成为亲子谈判的筹码,孩子乖乖吃饭、按时完成作业,就能“争取”到多玩抖音的机会。

  我生于80年代,同龄人多在农村长大,玩的就是小人书、滚铁环,偷偷看些金庸、隋唐演义,那个年代获取的知识是大颗粒度的;

  90后,他们正好成长于世纪交替之时,接触到更高级的红白机、游戏卡牌、动漫。1999年,胡润在“福布斯杂志”上发布了中国第一份富豪排行榜,那时候的中国人才敢于说自己是富人,或者说不怕被贴不好的标签。90后其实赶上了野蛮时代的新信息、新工具;

  00后,被称为“Z世代”、互联网的一代,他们一出生就接轨互联网,在新事物包围中成长。“911”后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开始变弱,中国的经济在过去一二十年快速腾飞,因此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00后身上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再看看我们的孩子,被称为“苹果世代”的10后。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快重振,甚至一枝独秀,大部分家庭的物质条件达到顶峰,孩子懂得享受物质。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孩子能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多,但是不是也太泛滥了?

  我沉思许久,邻居家的孩子只是一个缩影。 时隔30年,今天的孩子与我们这代人相比,他们对于玩耍、快乐、世界的认知,实在吓人一跳。

  

 

  以前的玩耍可能是掀蝎子、抓鸟,现在的玩耍是抖音;

  以前的快乐跟物质没有关系,现在的快乐是抖音;

  以前的世界是走出家门,从小村庄到县城、省会,还有家人外出买回的《十万个为什么》,现在的世界是抖音;

  

 

  今天的孩子看似得到了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失去了更多?

  你不知道

  孩子从早到晚刷抖音吸收了些什么?

  再说回邻居家7岁的孩子。这几年在小区里接触下来,我发现他的眼睛和大脑还是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很单纯,但同时他表现出一些特征:

  

 

  攻击性强,动不动就跟爷爷奶奶发脾气,谁跟他打招呼他都想推一把;

  可能是家里保护得太好了,他不太会跟别人交流;

  孩子本身专注力就比较差,加上整天沉迷在虚拟世界里,注意力就更加难以集中......

  

 

  孩子性格暴躁,一方面是由于老人家和保姆的过度宠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在互联网接触到太多极端、短平快而吸人眼球的内容。

  老实说,很多时候受限于阅历和文化水平,保姆和爷爷奶奶是无法帮孩子过滤信息的,所以 家长很难知道,孩子从早到晚刷手机到底吸收了什么?

  我不由得庆幸,虽然我们家的收入没有邻居高,但孩子不是“留守儿童”,我和妻子尽量多给孩子陪伴,每晚睡前讲个故事,周末全家去爬山,假期有机会一起去旅行。

  但我依然会看到,相比80、90后,00后和10后身上依然有让我汗颜的地方: 他们提的条件可能非常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带来了一些负面反应。比如,天气稍微一热,孩子在太阳底部走几步就叽叽歪歪,与我认为要把男孩培养成 “硬汉式暖男”相去甚远。

  前不久,一份北京师范大学的课题组调查显示,中国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这么看来,处于社会中层的邻居家和我家,只是其中一小撮人。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这群“看似强者的弱者”还在不断增加。

  很多时候回过头看,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正在把自己推向深渊。试想再过10年、20年,我们的孩子18岁、28岁时,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那时孩子该如何参与这个世界的竞争?

  不要把教育“外包”给抖音

  如果把人的培养看成一棵树,可以分成树根、树干和树梢三部分。

  树根是品格、习惯的养成,比如善良、耐力、孝顺、为他人着想等等。(点击阅读)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基本的刚柔并济、仁爱包容,还是积极心理学提到的自律、勇气、正义等使人获得幸福人生的优秀品格和美德,都应该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点。 现实是,我们很多家长不是没能力做到,却习惯以忙为理由,忽略了这些品格的培养。

  再往后生长,树干是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探索性、适应性,甚至领导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但我时常反思,是不是因为有所陪伴,人就会自我安慰,没有时刻把“陪伴质量比陪伴数量更重要”放在心上。所以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可能是,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重视他的底层能力、品格,是不是真的在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最后,树梢便是表面的成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我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妈妈,孩子六岁,妈妈来学校旁听、了解招生事项。期间这位妈妈多次向老师强调: “我的孩子是个天才,能从1数到100。”

  我听完感到汗颜。如果今天我们要把孩子变成机器,让他/她上最好的国际幼儿园、小学,六岁能数100个数就是成功,那么孩子能数到1000又如何?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教育的迷思——把知识的系统理解成别人眼中的好学校,或是超前学习、快速心算的能力等等。

  其实反观日本、美国、芬兰也好,培养孩子是在品格、能力、知识三方面齐头并进的。

  今天全世界的优秀父母们似乎流行养育“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孩子,这里的中等指的是学习成绩,但他们更为看重孩子在品格、道德、永葆好奇心,和寻找将影响自己一生的兴趣爱好上的探索。

  因为他们深知,Slow is Fast,慢就是快。童年应该是一段旅程,而非一场竞赛。

  如果把培养孩子的总分是100分,你会看到我邻居的分数是这样的:品格10分,能力20分,知识60分。

  原因很简单,无非外包二字,把陪伴孩子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人,外包给抖音。 由此抖音成为今日最大的“教育外包商”。

  据我了解,邻居夫妇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并非没有能力培养孩子,是不愿这样做,而我们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他们在当今社会里像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让人羡慕不起来,又有点哭笑不得的一群人。

  如果这个社会还有仇富的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定义贫和富?是钱财的多寡,还是内心的丰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