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孩子暑假只读一本科普书籍,那我推荐它

发布日期:2020-07-12 23:47 本文摘要:原标题:如果说孩子暑假只读一本科普书籍,那我推荐它 暑假快到了,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没有对某个学科特别感兴趣,有没有适合6岁以上孩子读的、能拓宽知识面的科普杂志?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 《好奇号》 ,不仅符合家长孩子的需求,而且是 一本真正的杂志,

  原标题:如果说孩子暑假只读一本科普书籍,那我推荐它

  暑假快到了,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没有对某个学科特别感兴趣,有没有适合6岁以上孩子读的、能拓宽知识面的科普杂志?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好奇号》,不仅符合家长孩子的需求,而且是一本真正的“杂”志,因为它足够杂。

  它的内容翻译自美国知名Cricket Media教育出版社旗下五大重点刊物“Muse、Faces、Dig、Ask、Cricket”的科普类读物。一本128页超大容量,相当于3本普通科普杂志的份量,可谓是诚意十足。

  《好奇号》

  (2020年8月-2021年7月,共12本)

  适合年龄:6-12岁

  超大容量+题材丰富

  高品质+高性价比

  32页原版中英双语读物(每期加送,共12期)

  

  (新疆、西藏、内蒙古需补邮费,

  港澳台不发货,国内其他地区包邮)

  三大板块,主题式内容设计,

  让知识不再碎片化

  翻开《好奇号》,我发现它和其他科普书最大的区别,就是每期有三大板块的分类,让孩子能更有针对性地阅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弥补平时阅读的短板。

  《好奇号》沿用了美国原版杂志的主题式内容设计。每期杂志三大板块,分别是“科学前线”、“考古少年”和“世界故事”

  每个板块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和编排,从多个角度,系统化地介绍或解读科学发现、自然现象、文化成果等,帮助孩子对一个领域产生立体、全面、深入的认识。

  从目录中就可以看出编辑部满满的诚意:

  “科学前线”聚焦前沿科学,为孩子介绍最新的科技进展;

  “考古少年”主打考古和人文,深入讲述重大的考古发现和文明成就,引领孩子们进入神秘的考古世界,了解最新的考古发现及其背后的文明故事;

  “世界故事”则为孩子打开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带领孩子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历史传统和自然风貌。

  也就是说,这一本杂志,就可以让孩子获得科学、历史、文化、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好奇心,称得上是1+1+1>3。

  比如说咱家孩子平时喜欢看偏科学自然的内容,这也是家里从未断过科普书的原因。但是这套书做到了“不偏科”的科普,兼顾了科学与人文的知识。

  在当今科普图书市场人文性缺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好奇号》可谓是“及时雨”,正好补上了不少孩子的知识缺口。

  以故事为载体,每期回答30+问题,

  深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除了分版块和主题,《好奇号》的每篇文章,都会通过有趣的故事,回答一个让孩子非常好奇的问题。

  就拿我手上这本来说,“科学前线”这个板块的主题是“太空旅行”。

  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对太空都有无限的遐想,但是,如果进入太空,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能像在地球上一样生活吗?

  “太空旅行”这个主题,把上面这个疑问拆成了多个小问题进行解答:

  

 

  太空旅行会遇到什么?

  在太空中怎么睡觉?

  在太空中生病了怎么办?

  在太空中生活,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未来,我们是否会移民火星……

  

 

  读完这个板块,孩子对太空旅行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考古少年”和“世界故事”这两个板块也有类似的内容设计,每期都能让孩子了解30个以上的有趣问题,大大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书里还有许多常识性的科普知识,比如:你知道在美国如果遇到虐待动物的事件,应该去哪里寻求帮助吗?

  其中一个章节中就介绍了世界上的动物保护机构以及官方网址。

  除了主题式内容设计,能帮孩子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之外,《好奇号》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也充分体现美式教育理念的一个地方是,会通过一些互动性栏目,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应用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完成从read to learn(在阅读中学习)到learn to explore(学以致用)的转变。

  还是以“太空旅行”这个主题为例。

  我们知道,太空生活与在地面生活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太空中会产生失重效应,而正是失重效应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影响。

  所以,在这个主题中,失重效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除了文字描述,还有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呢?看看下面这个名叫“好奇实验室”的栏目,你就明白了。

  只用三张纸片、一把剪刀、一把直尺,孩子就可以在家里制作一个“失重装置”,充分理解失重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还有一个栏目也值得一提,这就是“对话科学家”。这个栏目会采访一些与当期主题非常契合的科学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研究工作。

  从科学家的回答中,孩子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那些影响世界的研究成果是怎么诞生的,从而对科学家和科研工作有切身体会。

  以及“数学空间”的栏目,会讨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数学问题,文章虽然不长,但对孩子的思维会有一定的锻炼和提升。

  翻完整本杂志,除了三大板块和主题式学习,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这本书的编排是有讲究的。

  怎么个讲究法?

  横向上,《好奇号》介绍了世界各国最新的科学发现、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

  纵向上,《好奇号》通过考古发现、历史故事、文化变迁,反映人类文明的演变与发展,让孩子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自身。

  这样一来,孩子通过读《好奇号》这套科普杂志,不仅能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名校推崇的宏大视野和人文关怀不就得从小、从细节培养吗?

  《好奇号》的撰稿人,

  是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

  前面说到,一本《好奇号》的容量顶得上三本普通科普读物。

  因为它的内容都是由编辑团队精心挑选自Cricket Media旗下面向中小学生的五本刊物:Muse、Faces、Dig、Ask、Cricket,其实说是一本杂志相当于五本也不为过:两本儿童科普杂志、一本考古历史人文杂志、一本自然文化杂志和一本儿童文学类杂志。

  多年来,Cricket Media一直坚持经典,不跟风不浮躁,不盲目追求时髦,出品比较稳定,而且书中的每一幅插画都是精美的绘画作品。

  长期高质的作品背后,离不开上百位科学家、科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历史学家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再加上资深插画师和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更厉害的是他们聘请的教育领域的专家,合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专家已为杂志服务14年了。

  Cricket Media作者团队及编委会部分成员:

  

 

  Maryann Manning,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Shawn Reynolds,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国际资源中心主任

  Carol Johnson Shedd, 哈佛大学中东文化中心成员

  Barbara Brown, 美国波士顿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成员

  Betsy Hearne,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科学教授、作家

  Leon Lederman,美国费米实验室研究员

  Sheilagh C. Ogilvie,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

  Paul Sereno,美国芝加哥大学古人类学教授

  Sandra Stotsky,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教育改革专家

  Kieran Egan,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育学教授

  ...

  

 

  正因为这些优秀编辑和创作人员的精雕细琢,蟋蟀童书在北美囊括儿童出版类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父母选择奖、全国杂志大奖、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出版金灯奖、教育网大奖、孙辈礼物指南奖等,其用户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好奇号》的制作团队也都是业界有名的优质团队。

  出版方是少年先锋报社,国内最老牌的少儿类出版机构之一。《少年先锋报》创刊于1979年,已有40年历史,先后获得过中国少儿报刊协会新闻奖、编辑奖,“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等荣誉。

  并且,《少年先锋报》报纸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少儿报刊综合类第一,连续四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全国优秀少儿报刊推荐目录、被国家邮政总局列入优秀校园报刊重点推荐目录,并且还有多项数字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级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为了保障《好奇号》的内容品质,原汁原味地传递Cricket Media内容精髓和教育理念,少年先锋报社组建了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和一支“学霸级”的翻译团队:所有译者都来自985高校、国外知名大学以及中科院等一流科研院所。

  所以,《好奇号》杂志在翻译Cricket Media原版杂志的文章时,不仅要求准确,还要像原版文章一样生动有趣。并且,《好奇号》的编辑在加工译文时,还会适时添加一些背景知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好奇号》

  (2020年8月-2021年7月,共12本)

  适合年龄:6-12岁

  超大容量+题材丰富

  高品质+高性价比

  32页原版中英双语读物(每期加送,共12期)

  (新疆、西藏、内蒙古需补邮费,

  港澳台不发货,国内其他地区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