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中学这场180天的实验,揭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发布日期:2019-10-14 13:02 本文摘要:原标题:挪威中学这场180天的实验,揭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今年9月初,挪威国家电视台(NRK)的一档纪实节目 Folkeopplysningen,意为公众启蒙,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一所中学做了一场实验,震动了整个挪威。 主办方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新闻,

  原标题:挪威中学这场180天的实验,揭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今年9月初,挪威国家电视台(NRK)的一档纪实节目Folkeopplysningen,意为“公众启蒙”,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一所中学做了一场实验,震动了整个挪威。

  主办方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引导学生们支持此前最不受欢迎的政党,并抹黑其他高支持率党派。

  他们选举的党派是名声极差的中心党,在上次挪威大选中,得票率是所有参选政党中倒数第一,仅得到了约2%的选票。

  这场实验的目的就是想验证:如果通过这场实验,名声糟糕的党派获得了更高的支持率,是否可以说明假新闻能够有效地操纵民意

  这场实验是秘密开展,除了校长以外,校内几乎没有人知情,而实验结果也令人大吃一惊。新一轮校选举的结果出炉:中心党一共获得了24张选票,占到了总数的3.1%,在10个政党中的名次从第10跃升到第6。

  社交网络的虚假账号、有意操纵过的信息流和人为炮制出来的假新闻,竟会对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内的舆论意见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不禁让人深思,当我们的孩子暴露在真假信息混杂的时代,他们该如何学会分辨真假新闻,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天接触的信息都是错的

  谈什么正确认识世界?

  2017年,柯林斯词典把“假新闻(fake news)”选为年度词汇,但随着越来越多类型的“假新闻”涌入我们的世界,简单用一个“fake”去笼统概括这些信息,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在2018年,有人提出,我们应该把假新闻划分为更加严谨的类别:

  

 

  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是错误信息被传播,但是没有蓄意危害。

  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是指虚假信息被在明知虚假的情况下传播,以造成危害。

  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是指真实信息被传播以造成危害,通常是把隐私信息公布到公共领域。

  

 

  比如说脸书,已经弃用了词汇“假新闻(fake news)”而改用“错误新闻(false news)”。

  这些“错误新闻”对大众会有怎样的危害?

  今年大热的华语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就揭示了当一件普通事情被恶意歪曲时,如何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

  《与恶》里,幼儿园疑似发生了绑架案,嫌疑人抱着一个脏兮兮的黑包,闯进幼儿园。

  现场瞬间陷入一片混乱,记者为了抢新闻,随便找了不明真相的围观者采访,而围观者不假思索地就说闯入者是神经病,因为幼儿园附近有一个神经病康复中心。

  各大电台开始抢着播送这条未验证真假的新闻:北市幼稚园惊传神经病挟持幼童!

  就在传言越演越烈之际,特种部队攻进了幼儿园,毫发无损地救出了所有幼童,而那个闯进幼儿园的人只是想拍电影,并没有恶意。

  其中有一个电视台请来了精神病医生做专访,医生说伤人罪案里只有5%是精神病人;并且,其中只有极少数会攻击陌生人。可是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已经播报了虚假的新闻,事实如何,许多吃瓜群众,已经毫不在意。

  在社会大众情绪激昂的情况下,已经容不下理智的声音,他们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发泄口,那就是“精神病患者”,此时真相是什么已然不重要,泼脏水就是了。

  不要觉得这是电视剧,过分夸大了事实,实际上艺术源于生活,搬上大荧幕时甚至还将很多假新闻的危害美化了。

  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当然可以将责任都归咎为“无良媒体”没有查证事实就进行报道,但我们大众作为传播的重要一环,也不见得就能独善其

  也正是意识到假新闻的危害,新加坡在去年曾经提议了一项重要法案草案,依据该法案,恶意散播假信息将被处以最高100万新元的罚款和最长10年的监禁。

  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假新闻,法律真的那么有用吗?应对假新闻的真正良策,应当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学会甄别和拒绝假新闻。

  为什么人会容易相信假新闻?

  要找到甄别假新闻的方法,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假新闻,尤其是孩子为什么会无法辨别、相信假消息?

  2016年,斯坦福大学针对7,804位的学生的网络阅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指出,有高达82%的学生并不清楚广告与一般的新闻有何不同。

  许多学生仅根据一则新闻所包含的细节是否深入,或是搭配的照片来进行判断,而不是把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作为依据

  为何人会轻信一些未经查证的信息,做出草率的判断呢?

  1、大脑本来就容易陷入陷阱

  首先,人脑认知的模式,本来就容易落入陷阱,让假新闻有机可乘。

  人有情绪和不理性的一面,尤其是倾向相信熟悉的事物。所以,网址、版面、文风等形式都极像新闻或权威研究来源,或刻意引用具权威性消息来源的文章,都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更重要的是,网络上的资讯来源众多、内容也五花八门。阅历有限的孩子们,更倾向相信外表看起来熟悉的消息。

  2、容易相信简洁的信息

  多项研究都表明,如果一条谣言十分简单浅显,就会轻易遮掩其荒谬之处,看起来高度可信。这涉及认知流畅度(cognitive fluency)这一概念,即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

  比如当我们用简单浅显的文字,去写一篇高深的文章时,读者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出于同样原因,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例如,经常上电视的人),即便该人对于正在谈论的问题明显知之甚少

  3、越多人点赞,越容易让人相信是真

  扎利亚·戈维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

  人常有从众的心理,有几项研究都表明,人们会因有多少人点赞、转发来判断一则消息是否可信。

  只有2%的英国学生

  有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