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每天阅读一小时,到10岁出版第一本书,她对于习惯培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10-22 11:17 本文摘要:原标题:从女儿每天阅读一小时,到10岁出版第一本书,她对于习惯培养的建议 src= 文丨 佘悦杭妈妈 选自《冬天的破手套》 学院君说: 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话题,永远是值得探讨的。今天我们分享案例的主人公佘悦杭,在10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冬天的破

  原标题:从女儿每天阅读一小时,到10岁出版第一本书,她对于习惯培养的建议

  src=

  文丨 佘悦杭妈妈

  选自《冬天的破手套》

  

 

  学院君说: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话题,永远是值得探讨的。今天我们分享案例的主人公佘悦杭,在10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冬天的破手套》。她的妈妈写了一篇长长的后记,和大家分享女儿的阅读史,以及她对亲子共读的看法和理解,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孩子比我们想象得

  更容易爱上阅读

  我最开始的计划是,每天陪女儿阅读5分钟,第一目标让她对书本产生亲近感。亲子阅读起步,阅读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无论多大的孩子被逼着读书,都会被破坏阅读的胃口。

  就这样,从5分钟、10分钟,到半个小时,再到一个小时,她的阅读习惯便已经基本形成,此后,即使我把书搁得再远,藏得再深,她也能翻出来。陪孩子读书,我几乎一天不落,甚至大年夜也不“放假”。

  记得我们一起看安东尼·布朗的经典绘本《我妈妈》,当读到“我妈妈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时,我和女儿会心地哈哈大笑。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孩子能听见你的声音,你的情感,共同体会一本书带来的喜悦、快乐,乃至悲伤。

  亲子阅读传递了重要的信息:这是妈妈(或爸爸)在和我一起读,他们很爱我。这种感觉和她自己读,有着天壤之别。我和女儿从不吝惜跟对方说“我爱你”,因为这样的话在书里常常有。

  女儿也能宽容我偶尔的坏脾气,因为在书中,她发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亲子阅读,让我和女儿建立起一种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

  src=

  不要跌进亲子阅读的“误区”

  在这里,分享几条我对亲子阅读误区的归纳

  1、拼命教孩子识字

  为何要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小的时候,总会缠着父母讲故事,这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不过,很多父母到书店一看,一本图画书要二三十元一本,书上没几个字,花同样的钱还不如买一本字多的,这就是一个误区。

  一个孩子的想象,往往来源于图画,图画书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喜欢疯狂地购买识字卡片,逼孩子识字,可“认字不等于阅读”,更不大可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父母把阅读当作丰富孩子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却忽略了阅读本身的规律,使孩子产生厌恶阅读的情绪。一个养不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认识再多的字也没有用。

  2、不厌其烦地提问题

  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书,陪着孩子读完之后,经常有个坏毛病,就是拼命提问题。“小鸡是吃什么的?兔子长几只耳朵?”如果家长同时还表现出情绪上的着急和生气,便更糟糕,这会让孩子“做噩梦”的。以至于以后每读一本书,都心存恐惧:“妈妈会问我什么问题呢?”

  src=

  一位父亲或母亲,把孩子抱在膝盖边,陪他一起读书是最温暖的时刻,但这种氛围往往被“急功近利”的问题破坏。当书变成工具,阅读方法也变成工具时,孩子会十分厌倦。

  3、把书直接丢给孩子

  很多家长借口工作太忙、太累,或忙于在手机上刷屏,买了书就丢给孩子自己读。没有父母的陪伴,低龄的孩子往往被声色更具刺激感的电视吸引去了。

  亲子阅读的正确读法是:孩子一边聆听着爸爸、妈妈的声音,一边用眼睛细细地读图、亲近文字。亲子阅读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每天只要“温馨一刻”就足够了。

  4、把亲子共读当成道德教育

  亲子共读与我们之前提倡童书的“教化”、“教育”等作用不同,更强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美感和快乐。

  但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常常希望孩子们懂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爱提炼“中心思想”的坏习惯,不应用于亲子阅读。好的图书构思已非常完美,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再添枝节。

  src=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兢,在她主编的《零岁起步》一书中提到:“早期阅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是拿来吃的,书是拿来玩的,书是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工具,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

  这段话验证了我的感受。亲子阅读一般被人认为是陪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如果孩子愿意与我们一起读下去,我觉得可以无限延长这个时间。

  偶尔读些垃圾书,没什么大不了

  女儿进入小学,已经不满足于我给她的选择,而是常常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如何让孩子与流行读物保持距离。

  曾有一段时间,我精心挑选过的书,在家里堆了几天,女儿动都不动,只读自己买的书。那些被我看做“浅文本”的流行读物,她一整套一整套地买,一整天一整天地读,我想制止,但还是忍住了。

  就此事,我曾专门向著名阅读推广人袁晓峰老师请教,老师的回答是:不必制止,就像我们有时吃腻了大餐,要吃一顿麦当劳,虽然吃的是垃圾食品,但害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src=

  如果你不给孩子吃麦当劳,等她自己有了零用钱,也会想方设法去尝尝垃圾食品的味道,不如让她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接受了袁老师的建议,同时做了一点点保留。

  有些超出我“底线”的书,我鲜明地亮出态度:“这种书你可以借着看、或者到书店读,我不反对,但我不同意你把它们买回家。2015年,我曾有幸去台东拜访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专家、台东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老师。

  在他的书柜里,我竟然发现当初自己不愿意让女儿读的那些书。我惊讶地问林文宝老师:“您也读这些书?”

  林文宝老师非常豁达:“为什么不可以呢?只有看了才知道它们哪儿不好嘛。”“那孩子读这些书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

  林文宝老师告诉我,他最痛恨家长或老师一下子就逼孩子读经典。对于儿童阅读,最重要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看的书,这需要过程。教育孩子一定要给他信心,帮助他成长,而不是一下子塞给孩子你认为最有营养的东西。

  src=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直到今天,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仍然做不到。

  大概半年后,女儿对于曾经无比迷恋的流行读物,好像吃饱了一样,突然没了胃口,随之回到一个有选择、有价值判断的阅读轨道上来。

  如今回想当初,自己没有粗暴地进行制止是对的。有些时候,家长做的越多,孩子反弹越大,不如学“大禹治水”,疏导加引导,比纯粹的勒令制止要好得多。

  仅以我女儿为例,我觉得孩子偶尔读些垃圾书,的确没有什么大不了,这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表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孩子才会逐渐建立起个人判断,懂得阅读也要有所选择。

  反复阅读

  带孩子走进阅读本质

  想读书时,应该能立刻拿到一本书网上曾经流传一组照片,大意是说“如果给孩子这样一个阅读空间,他一定会爱上阅读”。

  曾有朋友想来参观女儿的读书环境,汗颜的是,我家确实没有一个固定的读书角。除了书柜,客厅的茶几、卧室的床上、餐厅的柜子上、甚至小凳子上、枕头底下……到处都散落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