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发布日期:2021-10-20 13:11 本文摘要:原标题: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最近一纸双减文件,可谓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巨震,但接踵而来的是家长们并没有因为所谓双减欢欣雀跃,相反,没有辅导班的加持,家长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也可能是必须叫停这种培训模式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的家

  原标题: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最近一纸“双减”文件,可谓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巨震,但接踵而来的是家长们并没有因为所谓“双减”欢欣雀跃,相反,没有辅导班的加持,家长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也可能是必须叫停这种培训模式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的家长已经逐渐失去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没有且不可能有自律和内驱力。如果让他们把孩子放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竞争,这件事会让他们变得无比焦虑。

  但孩子的自律真的能靠家长逼出来吗?没有培训班他们就真的无法成材吗?

  所以今天想分享一篇文章,来自一位俩娃妈妈——诞姐。诞姐本来是个投资人,对政策的预判较为前沿且准确,今年开年年初她就旗帜鲜明的指出教培机构将会迎来重大变革,并提前给大家指出了未来孩子教育的方向。

  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她能接触到许多普通家长接触不到的优质资源,朋友圈里大咖云集,所以她的公号里有特别多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教育政策分析,而她对儿童心理和认知结构的深入研究,也让她有很多站在更高维度上的,对育儿的剖解和实操,在诞姐的影响下,很多读者也都说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信息,找到了有格局、有方法的不焦虑。

  ,她的公号里全部都是工作、投资和教育的干货,看完她的文章之后,我猜你一定会后悔怎么这么晚才关注到这个“有钱有趣有脑”的宝藏号👇

  文 诞姐

  文章来源 诞解视界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

  逼出来的自律不叫自律,那叫做“他律”。

  一旦外界的逼迫取消,就是坍塌的时刻。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天天给一个大象喂虾米吃,它也不可能变成一条鲸鱼。你给西瓜染成黄色,它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南瓜。

  因为核心和本质就不是一回事。

  自律和他律也是这样的。

  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中提到,被严厉管教或者惩罚的孩子,会有4R反应,分别是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和退缩(Retreat)。

  很多时候,把他律当自律,要么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要么就是家长自己本身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自律”,所以只能靠假想的状态去让孩子实现自以为是的“自律”。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说什么是自律。

  自律的基石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只有先明白这一点,对孩子自律的培养才是走上了正轨。

  有些家长天天贬低自己的孩子,嘲讽自己的孩子,拿别人家的娃来打压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律的,想都别想,心理不出问题就不错了。

  因为在长期的贬低、嘲讽和打压中,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种小孩很容易处在一种毒性压力之下,他们中也会有很努力的,但这种努力是憋足了劲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他们内心很容易根据外界标准的变化而不停摇摆,很多焦虑的中年人把外界的标准加到自己身上,或者孩子身上,其实你走近他们的童年时代,都会发现他们不曾被真爱过,绝大多数焦虑的成年人小时候不被家长尊重和理解,最终就变成一个死循环。

  其实现在流行的年轻人躺平,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时代变化的太快,优秀的人那么多,一个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自己的价值,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懒惰,拖延,暴饮暴食,抱怨社会,当然,也就谈不上任何自律了。

  所以,无论你小时候经历过怎样的状态,在有了孩子之后,一定要改变习惯性的对孩子自我价值的否定,改变习惯性的拿别人孩子对标自己孩子的状态。你要发自内心的认可“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并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孩子。

  我观察了我身边那些明显很自律的大人和小孩,即便是小学生,你也会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阳光和自信,这种自信很难用语言形容,像是一种笃定感。

  我记得之前看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去一个学校里讲演,有个学生问“能不能聊一下你们每日职场工作,你如何安排时间去打电玩什么的”?

  盖茨的回答是:我不常打游戏,我在工作中乐趣很多,我认为我的工作是最棒的。巴菲特认为他的工作是最棒的,我会议很多,日程都是排的满满的,我一年的话两个星期远离工作,来阅读和思考未来,这是我的思考周。然后也会去旅行和拜访客户。

  巴菲特回答:我一年大概有50个思考周,我不开会,我阅读的时间很长,我希望我能阅读速度更快一些,这样可以看更多的书。我不喜欢列时间表,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我和比尔都很幸运,我们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按照我们的方法来完成。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步调和我不同,但我们都喜欢我们各自采用的方式,我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来实现最大的效率,因为它符合我们的个性和习惯。

  在事业上,这两人都是极度自律的,但你发现没,这种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对自己所从事事情的认可,没有它,一切自律都不存在。

  自律的核心是“课题分离”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事情(课题)做好。

  就拿学习来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让孩子愿意学习是父母的课题。

  家长在做自己课题的时候,就是努力调度孩子的学习兴趣,带孩子见识和感悟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以身作则,克服困难,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和陪伴的质量,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能了解他面对的困难,能及时的给予帮助。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家长的课题就是把马儿带到学习这条大河边,让马儿有机会、有兴趣喝水。

  但学习本身,是孩子的课题。

  很多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不分离”。

  一方面,自己的课题不好好做,不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不以身作则;甚至家长把自己人生的期望加给孩子,就是把自己的课题让孩子去承担;

  另一方面,是粗暴干涉孩子的课题,强迫,命令,甚至用给钱这样的方式去利诱。

  这样的家长自己都没有捋清楚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自己的课题,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各种碰壁是肯定的。

  各种盲目鸡娃的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这里,其实这些家长如果能当着孩子的面,解决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困难,完成自己的课题,这样长期下来榜样的作用都比天天跟着孩子屁股后面,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塌糊涂,只逼孩子效果强的多。

  我小时候我妈很少逼我学习,但是我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正好是电脑刚流行那会,我妈天天在电脑前面学习怎么打字,怎么用电脑查数据,写文章,有时候甚至研究到半夜三点多都不睡觉,这种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教育我这件事情上,她做的最好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跟班上一个男生经常玩。我妈看见几回后,跟我聊了一次,结果她意识到我非常抵触和抗拒和她聊这件事情,她没有横加干涉,但也没有放任自流。

  有一回,我放学回家,发现书架上多了一套有关青春期的书,书里讲的是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什么的。这套书挺有意思的,是案例的形式,有学生自述,也有专家分析,我看完那套书之后,涨了很多知识,也对青春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你看,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是父母的课题,父母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这个课题做好了,一个方法不行就换另外一种,家长的作用就是把马儿带到河边,但喝不喝水是马儿的课题,你不能把马儿的头按在水里去。

  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改变,日后会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

  家长的养育是为了让孩子为成为一个成年人做好一切的准备,成年人最重要的就是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自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