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妈妈的三地教育观察:不拼好学校与成绩,我最想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发布日期:2021-04-16 02:04 本文摘要:原标题:华人妈妈的三地教育观察:不拼好学校与成绩,我最想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文 陈怡洁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前阵子和朋友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议题,又看到近来一些年轻人走上绝路的社会事件,我想以自身的成长过程,谈谈在台湾、法国和英国三个文化中的

  原标题:华人妈妈的三地教育观察:不拼好学校与成绩,我最想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文 陈怡洁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前阵子和朋友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议题,又看到近来一些年轻人走上绝路的社会事件,我想以自身的成长过程,谈谈在台湾、法国和英国三个文化中的育儿经验,以及对周遭风气的观察,浅谈个人一些想法。

  与虎妈完全相反的教育态度:

  「开心就好」

  会和朋友聊到对孩子教育的看法,是因为她觉得英国小学教的东西太少、程度太低,连功课都没有。孩子封城自学几个月后,程度早已超龄,在学校似乎学不到有用的知识。

  同时,她听说一些家庭从小开始请家教,准备将来让小孩考文法学校或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相较之下,她担心孩子没有这样的资源会居于弱势,只能在家自己教,但是在时间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心里十分焦虑。

  我的儿子与她的孩子同龄,只不过生在8 月底,所以早一年进小学。从幼幼班到现在小学二年级,在同一个学校已经「混」了3 年多,老实说我不知道他在学校学了什么,只发现他在学了3 年的Phonics(英文发音拼读)后,9 月上了二年级突然开窍,看到字会念出来、句子看得懂,也有能力自己读故事书,不再是小文盲了。

  至于数学,感觉上没什么太大的突破,但是我想学校总是会教,也就没特别注意,顶多叫他把老师发的作业(其实就是简单的加减乘法和涂色游戏)做一做而已。

  直到今年初孩子不得不在家自学,我陪他们上网课,才对学校教的内容稍微有点概念——几年前读的《虎妈的战歌》对我一点启发都没有,拿动物来比喻我作为母亲的积极程度,大概勉强可比猫熊。

  这并不是说我不关心孩子的课业,但是我觉得他们只要跟得上学校进度,其实就可以了。我最在意的不是他们的学业,而是他们在学校快不快乐、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的想法是:学业表现取决于孩子的资质和兴趣,很难勉强,但是只要后二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是一个正向的学习环境,孩子会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学他们想学的东西,我只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就好,无需过度介入。

  希望孩子拥有「选择的智慧」

  华人文化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造成许多人在求学阶段只有「把书读好」一个目标,没有时间发展兴趣,没有机会探索新知,没有空间编织梦想,也没有问过自己喜欢和想要的是什么。就算有,也经常因为父母师长的(反覆)质疑、(强力)否定与(积极)介入,而放弃或改变想法,被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勇敢坚持的自信。

  我虽然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不同的是,我的父母自顾不暇,看到成绩单上的红字与老师刻薄的评语,也只是念个一两句,就继续放任我「自生自灭」— —没要求我要有好成绩,也没给我人生方向指引,我要看小说就看小说,要看电影就看电影,「自学」了很多有用和没有用的东西。年少的我对世界的了解,几乎都是从这两者来的——这样的自由,有它的益处,当然也有因此付出的代价。

  求学时期和初入社会,朋友们在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多是以父母的意见为准,也有少数特立独行的例子,但是都不得不在某个点上做出妥协,以求两全。我习惯了自己做决定,没问过别人的意见,也没想过是非成败,就埋头去闯。

  我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这样的假设、有没有未竟的遗憾,但是我有时会想,如果当年有人告诉我现实世界不像小说和电影,我应该为未来的人生学更有用的技能,做更好的规划,我的人生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会不会比现在更好更快乐?我不知道。

  时光匆匆,而今我的世代都成了父母,也因为各人的成长背景,对儿女有不同的要求与期望。我完全理解朋友希望女儿有好的学业成绩,上好的中学和大学,将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我当然希望孩子有选择的机会,但是我更希望他们有选择的「智慧」——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并且努力去争取——这样的能力,和学业成绩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在顶尖的学校里也不见得学得到。

  好学校与好人生

  没有绝对因果关系

  「那是因为你念好学校,才会说人生成就与学校无关啊!」朋友这么说。

  我很认真的思索这句话的逻辑。对没有傲人成就的我来说,这句话并不成立。我并不是站在山顶上,告诉其他人不用努力往上爬,相反的,我的人生不曾达到什么令人羡慕的高点,只不过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如此罢了。

  对年少的我来说,欧洲是远大的梦想,要取得圆梦的资格,当时只有上大学、出国留学一途(编按:作者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取得欧洲文化硕士)「好学校」从来不是我的目标,而是立足点稍大的垫脚石,我必须很努力的站上去,才能往梦想前进。在这一点上,「好学校」的确是一个助力,然而被推一把后,路还是要自己走。

  而在此后的人生中,所谓的「好学校」,并没有让我在英国求职一帆风顺——虽然这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读的是法国文学,相关机会在当时较为有限、此外工作经验缺乏,还有身为外国人语言能力和签证条件的限制等等——但至少我选择的人生,所谓「好学校」能给予的庇荫,其实非常有限。

  而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学历不傲人,成就却很惊人的例子比比皆是,学校的好坏,甚至有没有学校,对他们来说,从来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总体而言,我并不是否定学业的重要性、好学校背后代表的资源与可能,而是想解释:在我看来,能否把人生的路走好,还取决于很多「好学校」之外的因素。

  愿孩子用自己的步伐

  走出自己的路

  身为母亲,我常常思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将来独立生活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之外,还能给他们什么?

  过去这一年来,学校几乎不存在。我不知道这对我的孩子,和整个世代的孩子,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在这样变动不安的环境里,我体悟到对孩子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与自我调适的能力」:他们如果有好成绩、上好学校,有好工作、好人生,那当然很好,但是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拥有这些「好」并不表示高人一等,甚至可能在风暴来袭的时候,失去的更多。

  将来的路还很长,我也只能陪伴他们到某个地方,相对于实质的成绩与成就,我反倒希望他们能从失败中学到经验,挫折中找到勇气,低潮中生出力量,黑暗中看见光亮,困顿中走出方向。遇到打击时,知道如何面对、如何求助、如何在最坏的情况下,让自己不致绝望。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在任何学校的课纲里,只能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做起。而在这个领域里,让孩子自由摸索兴趣,帮他们培养终身的寄托,是很重要的。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我心情不好,觉得难过的时候,我就会去弹琴,弹完后我就觉得一切都好得多了。”这不是说要让小孩学琴,对于钢琴白痴的我来说,「弹琴」可以换成「写作」、「读书」、「看电影」,效果是一样的。最主要是找到一个终身的嗜好,一个安全的庇荫,一个无论人生怎么转折,都还找得到的快乐。

  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也都有意或无意的以自身家庭和成长经验为基础,复制或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我而言,养育孩子不是是非题也不是选择题,反倒像哲学申论题,可能的思考模式和实证步骤无穷,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

  我相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找到想追求的目标,只要不被压抑或是质疑,就会努力往那个方向前进,而这条路上无论有什么险阻,他们都会努力克服。即使最后没有达到梦想的地方,一路上累积的知识与能力,也会受用不尽。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让他们开心的玩、恣意的跑,给他们有界限的自由,充足而健康的爱,陪他们找到适性的兴趣和志向,这样长大的孩子,才有自信与韧性面对人生种种未知。

  赢在起跑点不一定到得了终点线,只要用各自的步伐跑完这场马拉松,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是赢家。

  资源免费领取点击文末“ 在看”,并长按下方二维码,我们会将 限时拼团免费音频《敢让孩子做自己》发送给您。